成为樊登读书会的会员已有大半年,
期间听了一百多本书,
包括部分管教类书籍,
可也是这类书箱,
让我对孩子的管教感到阵阵焦虑,
我发现大多数家长,
包括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方式都是错的。
这些错误的管教,
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
忽略孩子的感受,
对孩子大吼大叫,
不适当奖励等等。
对管教孩子,
不同书箱有共同的地方。
一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不能让孩子感到表现好时父母才会对他好。
二是要肯定孩子的感受,
委屈、哭闹时要先从情感上认同孩子,
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不许哭不许闹。
三是惩罚或奖励时要用直接方式,
而不要与另一件无关的事情关联。
比如好好吃饭才能看电视,
好好写作业才能玩平板等等
都是不恰当的方式。
直接的方式重在让孩子知道做与不做这件事,
及做好和做不好这件事的直接影响,
如不吃饭的直接影响是饿肚子,
不好好写作业导致玩的时间变少。
四是要与孩子平等交流,
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
而不能始终以大人的姿态凌驾孩子让其听话。
家长的气势确实能一时震慑到孩子,
但这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
且容易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
五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要以身作则做好自己。
当孩子知道大人也在和他一起努力时,
孩子便更容易变得上进。
等等...
这些正面的管教方式,
要一时做到并不易,
且有一个最大的拦路虎,
那便是:家长的情绪。
家长的情绪
主要源自主观放大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影响,
过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
如把孩子不听话看作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如放大了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
认为会影响孩子一生。
为此,
我用了一句口诀应对。
当孩子做了错事时,
我会对自己说:
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如孩子相互争抢,
不爱干净、
乱丢东西、
不听话、不吃饭等等都不是大不了的事,
当然危及生命安全的另当别论。
根据是这些事情对孩子的习惯和个性形成
远没有大人用不正确方式干预
所带来的影响大,
孩子的习惯和个性形成,
大都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些什么,
而是大人对孩子做了些什么。
这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成了我的口诀,
让我学会尊重孩子的天性,
而不是升级对孩子的行为的评判。
如此,
我的情绪就不至于过度放大,
从而能相对心平气和地做上述的正面管教,
当然,
任何改善都需要一个过程,
而不能要求立竿见影,
否则又会适得其反。
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是开启正面管教的一句万能口诀,
也是缓解家长焦虑的良药。
下次准备冲着孩子发脾气时,
不妨先在心里念念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