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妈在群里吐槽她的儿子:一般情况下他还是比较听话,但是如果做错什么事被我指责了,我说一句他绝对要回复5句。好象一点都不能接受批评。
此话一出,众多妈妈(包括我)纷纷加上了自己的一票。
发现孩子的错误,条件反射地指出来并批评,这对于家长来说,是理所应当的行为。
这个做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大人有义务给孩子纠错。我们总担心如果不指出来,孩子就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会把一直错下去,或者积累更多的错误。
第二、孩子犯错时如果不批评或者惩罚他们,便是作为家长的失职。特别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更会担心自己被贴上“溺爱”的标签。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批评孩子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大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不会轻易受制于权威。如果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粗暴单一的教育模式,那只会跟孩子一同陷入情绪内耗的境地,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其实,如果把我们换在孩子的位置,就会明白,没有任何人喜欢被监督被批评。
孩子做错事,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判断力、是非观等远没达到成人的水平。所以,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本来就违反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我们觉得批评孩子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必不可少的环节,却没有认真分析过孩子是否会真正接纳我们的意见。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看重效果,更在乎一种“姿态”。这种“姿态”表现出来的逻辑是:我该说的都说了,我是没责任了,剩下的都是孩子的事了。这其实是一种偷懒、自私的教育方式。
而有心的家长呢?在管住自己嘴巴的同时,更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同身受,知道梳理、安抚情绪是比纠错更重要的一个步骤。
一个犯错的孩子如果得到了大人的理解和宽容,那么他接收到的是爱与善的讯息,自然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孩子总是得到劈头盖脸的指责和教训,那么他会可能会受到“我是错的”、“我又做错了”这些负面暗示的影响,自卑会一直潜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难以自信阳光地成长。
面对孩子,我们真的一定要做到“有错必纠”吗?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出现一点问题和错误,那只能说明这是一个“假孩子”,是一台程序被设计得精准无误的机器。与其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地长大,不如给他们一些适当的试错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承担“犯错”后的结果。
只有亲自体验过后,他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自然真实地走向成熟。
让孩子在实践中去探索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在我们的声声教导和指正中走出一条毫无偏差的路。
所有家长都是在歪歪扭扭、跌跌撞撞的孩提时代走过来的。可一旦长大成人,我们便迅速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曾经也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错误”去试探、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
作为成年人,家长也可能时常犯错,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是象对孩子一般同等苛刻吗?
在处理夫妻或情侣关系时,我们常劝说自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并非软弱或装糊涂,而是给双方适当的空间和必要的界限。谁愿意整天被360度无死角的监督着呢?
人受控过多会感到压抑窒息,掌控过多则会身心疲惫。感情只有在被尊重、信任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如今每个人都头顶着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爸爸妈妈们难免出现“教育过度”的现象。实际上,我们应该重“育”轻“教”,少一些高高在上的说教,多一些温柔宽容的拥抱;少做强势的操纵者,多当耐心的守望者。
家长少一个答案,孩子就多一份可能。家长少一份关注,孩子就多一份能量。所以,面对孩子无伤大雅的错误时,闭一只眼、一笑而过,放它们一条生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