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不少好友问我“你怎么读书那么快”,我倒没明显察觉,于是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统计了最近一月的阅读情况。
从5月8日(周一)至6月11日(周日),正好是5周时间,我读完了11本书,其中7本中文,4本英文,还有另外的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仍在读;而这11本书中,针对其中的6本我写了7篇书评(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太值得写一写,索性中英文书评各写了一篇),其中3篇中文,4篇英文。
我这段时间读的书(读完的11本加上没读完的2本,共13本),大体分为三类:教育(3本),心理(7本),闲书(3本)。
书目和我的评分如下:
教育类:
Bebe Day by Day(8.3/10.0)
Battle Hymn ofthe Tiger Mother(8.2/10.0)
《梁启超家书》(9.5/10.0)
心理类:
《被讨厌的勇气》(9.8/10.0)
《自卑与超越》(7.2/10.0)
Option B (7.1/10.0)
Mindfulness (9.3/10.0)
《专念》(Mindfulness中译本)(7.0/10.0)
The Surrender Experiment (在读)
《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在读)
闲书类: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7.3/10.0)
《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7.2/10.0)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7.8/10.0)
这样看来,我的阅读兴趣的确是分布在教育、心理和一些有那么一点儿文艺的闲书;我读的这每一本书,都是我喜欢的。我期冀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了解怎样教育孩子,于是爱读教育与心理类的书;有时候又喜欢闲闲地把日子度过,读的闲书里日本和台湾的占了相当一部分。
朋友们问,“你怎么读书那么快”,“你怎么能坚持那么久,一直在读书”。
统计了读书的情况之后,我仍旧不觉得很“快”,也不觉得是在“坚持”。
对于“快”——
大部分人所谓的“快”,在我理解是偏近于阅读的“速度”的,速度是什么,比如,速度可以统计为每分钟能读的字数。
我的“速度”不算很快,虽然没有特别比较过,我也知道自己的“速度”和朋友们的相仿。
此外,“快”的误区,在于“比较”——有“快”就有“慢”。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做事风格也不甚相同。譬如读书,有人喜欢略读,有人喜欢精读,有人喜欢一气呵成,有人喜欢时不时停下来思考。这样,考虑“快”与“慢”就更没有意义。
对于“坚持”——
村上春树在致敬雷蒙德卡佛的作品《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说,他喜欢跑马拉松,并不是因为他“坚持”得更好,而只是他喜欢而已。我也只是喜欢而已,谈不上“坚持”,后者听起来总需要“卯足一切气力苦苦支撑似的”,我的意志力还没有那么强大。正如很多人喜欢玩游戏、刷剧一样,我也只是喜欢读读书,很轻松。
不过,对于朋友们的问题,我想把其更新为“如何用好自己的时间,多做一点喜欢的事——以读书为例”。
先来谈谈这个问题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喜欢”。
“喜欢”的背后一定是有动机的。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对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深切的渴望。我崇拜杨绛先生,她的恬淡和充盈深深吸引着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形容她没有一丁点儿问题。我期待成为她那样的人,所以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多读书,只恨时间不够。
第二个关键词是“时间”。
时间方面有许多被“锚定”的误区。很多人都讲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其实是混淆了这几个时间概念——
“自己可控的时间”和“不可控时间”;
“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
“短期时间”和“长期时间”。
我是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可控时间”和“整块时间”的——其实这两个概念有一些重叠,如果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那么他也一定可以想方设法留出“整块时间”,这样的话,就用“可控”的“整块时间”去阅读就好了。从另一个维度,“碎片时间”和“可控时间”并非割裂,完全可以把前者转化为后者。
所以,对时间的把握,最核心的在于自己的心意。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想读书,就完全可以做到创造时间读书。另外,也要认识到,“不可控时间”总是存在的,那么,那些时候,就做值得做、应该做的其他事吧(当然,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时间尽可能用来做“值得做”的事情,这就关系到自己如何去定义意义、定义自己的意义、定义时间的意义、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的宏大命题了,限于本篇主题,这里不做讨论)。
最后一个是“短期时间”和“长期时间”的联系和区分。“短”与“长”是相对的,一个小时相对短,一天相对长;一天相对短,而一年又相对长。短短长长的时间,便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
以“长期时间”为愿景,以“短期时间”来执行,是相对适宜的激励方式。一个人可能没有“短期时间”读书,但只要他愿意,他总是有“长期时间”来读书的。他这一个小时忙,不代表他下一个小时还在忙;他这一个月忙,也不代表这一年都忙。一个坚定的“长期时间”的愿景——譬如说,我要想在一年里读100本书——可以加强对“短期时间”的把握。
此外,有一个办法可以跨越“短期时间”与“长期时间”的鸿沟,那就是——“一直努力下去”。三个“十分钟”就是“半小时”,四个“半小时”就是“两小时”,只要一直努力下去,时间总会越来越长。
所以,朋友们看到的“我读得快”,只是我读得时间长一点的结果。除了用相对完整的时间来阅读相对更难(需要更集中注意力一些)的书外,我还用车上的时间、睡前的时间、孩子在旁边玩拼图的时间等读读相对轻松的书(《被讨厌的勇气》、《梁启超家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中文书都是这样读的)。
这样看来,“如何用好自己的时间,多做一点喜欢的事”这个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了——
第一步,专注在喜欢的事上,如果还没足够喜欢,那就去培养;
第二步,相信时间是可控的,努力创造时间,并尽量把时间“连起来”;
第三步,用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此而已。
如果还有第四步,那就是——善用“正反馈”。我喜欢写书评,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书的内涵,并且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收集正反馈”的目的。一个人的动机或是愿景可能不会足够强,那么就调用外部的能量去激发;能量的流动加强,愿景的力量也就补充起来了。
这便是我读书的一点体会了,期待和朋友们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