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师父和徒弟,今天的老师与学生,称呼的改变背后变化更多的是什么?
今天看圆桌派讲师徒,也让我对现代的教育有很多的思考。记得小时候每年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时,去拜年的时候有几家是必去的,叔叔家、舅舅家和老师家,而且在老师家呆的时间最长,聊的更多,常常是把一年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跟老师汇报和请教,似乎得到老师的认可是能让父亲特别开心的。奶奶和细奶奶是小学老师,逢年过节去她们家时都经常能看到他们学生来拜节,她们可是小学时的老师,却也有很多学生记挂着,那真是有桃李满天下的感觉啊!
而我自己包括我的很多同学,能记住老师,特别是各种重要时刻能记得给老师的并不多,更不用说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困惑记得跟老师汇报和讨教的。
师父不是师傅,“父”就是有父亲的概念在里面,父子是一辈子的关系,而且辈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老师有“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但这是用学费换来的,学费的交付是有时间的,过了这个时间老师就没有教育的义务了,学生也不再跟着这位老师学习了,似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只在作文里看到了。
尊师重道,我们现在总喜欢说老师越来越没有以前的老师那么有师的范了,而我们做学生的是不是也要反省一下,对老师我们如果尽到做学生的义务,老师真的不愿意教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尊师,师才会重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