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记录(6)——情绪接纳、爱与规则的再思考

昨天抛出自己的情绪问题之后,收到很多朋友的关心,给办法出主意。

看到很多的观点,有朋友说家庭也很重要,要无条件的爱,要给对方存在的价值感。还有的朋友介绍学习沟通表达,不要以情绪说话,要以事实来说话。

引发我的思考。

一件事情的发生,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描述的角度,当描述的语言没有清晰客观不带自己观点的表达当时的情景,传达到其他人的眼中耳中,收到的信息就是不一样的。

而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去猜测事情的发生,更何况你的文字本身带有情绪,进而从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出发给出建议。

真真的受益。可以从这些角度和观点中去汲取营养,为己所用。

但前提是在情绪被看到的前提下。

像不像我们教育孩子,老大和老二打架。老大吼着老二出去,“不想看到你。”

这个时候,如果我对老大说:“哥哥,你应该明确告诉弟弟,我要做作业,不希望被你打扰,请你出去。是不是会更好?”

老大会连我一起喷。

哈哈,如果我对老大说:“哥哥生气了,急躁了,可能做作业有点困难,也可能想快点做完作业出去玩,也可能就是想一个人呆着,好的,我带弟弟出去看书,等你哦!”

老大最起码不会炸毛。

哈哈。出来还得安慰老二,“哥哥好凶哦,总是怪弟弟,好像都是弟弟做错了什么一样,弟弟也好委屈,是不是?”

老二就会乖乖的抱抱我,点点头:“妈妈,咱们看书吧。”

情绪,先被看到,之后再教方法。

而这个方法的应用,在自己有察觉认知情绪的前提下,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直到形成潜意识。

目前还在练习中,期待那一天能够接纳融合情绪的到来。


关于爱和规则,前几天看到一个教育机构的广告牌“用适当的爱和教育来点亮孩子”

这个适当是什么那?不知道您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他人强调要包容要无条件的爱要看到接纳允许情绪吗?可又说要有规则,要有约束,要自控自律?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记得樊登老师在讲哪一本书的时候提到说爱和规则的比例是6:1,就是你要给他肯定给他爱和接纳,给他成就感存在感价值感,但你也要给他规则,给他压力,不能让他任性妄为,这个比例是6:1,您觉得对吗?

举个例子:

我家老大是脾气比较大,爱坚持自我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约束比较强的人,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

每次做作业,都要求完美,要求尽快完成,而往往又做不到,自己没有办法衡量自己的能力,看不清楚,定的目标远高于自己的能力,所以就处于完不成,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不做就不放过自己的状态。

一边哭一边做,一边做一边哭。

他喜欢压力给他的感觉,需要压力才能进步,每次压力之下,他都能很好完成事情。但又容易因为压力过大,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内心容易挫败,自我价值感低。

每次面对他的情绪爆发,我都没有捕捉到他情绪的点儿,他的情绪特别容易引起我的情绪波动。

看到孩子的情绪背后的东西还不够透彻,总喜欢教他方法,规则又太多。

但他又是喜欢规则和压力的人。不给他那么大的压力,让他放松,接纳他的状态,他就拖拖拉拉,不当会儿事,整个人松懈又颓废。

所以,如何掌握这个平衡真是一门技术活。

没有什么比例,动态的平衡。

老二就不同了,本身因为是小的,家里比较宠溺,从小很多事情都要大的让着他。

相应的他的规则感不强,喜欢软磨硬泡的让你答应他买点零食,看会儿电视呀,而大人往往容易妥协。不断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你爱他。

这个孩子创新能力很强,但也容易不受规则约束,自控能力也差。

偏重于规则的教育。但因为内心底子不足,所谓的听话孩子,一被束缚过度,容易走向压抑的乖宝宝。

能察觉到鼓励和肯定是他做好一件事情的原动力。可以用鼓励和肯定来让他遵守规则。(可以看看微习惯这本书)

所以如何用鼓励和肯定,如何用规则也是轻不得,重不得。鼓励肯定多了就是溺爱,更加不遵守规则。规则多了,失去爱,成了没有灵魂的乖宝宝。

这个比例也是需要父母自己不断的摸索。


但不管怎样,爱、接纳是根本,看见是根本,看见就是看到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情绪,接纳他的情绪。

不知道有没有听过爱的银行这个故事?

就是将你和孩子的关系,和爱人的关系,和公婆,其他任何人的关系,都可以当做储备存到爱的银行里。

当你的爱、接纳存的够多够满,你用规则去约束,用惩罚去激励,他都能接受,而不会认为这是对他的贬低,对他的否定。

樊登读书的讲书人冠军获得者马  ,分享过一个他的小故事,在他还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他带他们班级的学生春天采青、夏天听风、秋天登高,冬天赏雪,每一个孩子他都真心的接纳,在几年的陪伴中,存了太多太多的爱。

当有一天有些男生和其他班级发生口角,甚至打架的时候,他揪起高他一头的领头大男孩,朝着胸口就DuangDuang捶了几下。

那个男生后来居然很开心的对其他人说:“马老师打我了,马老师打我了哎,哈哈”

这个例子只是想说,以爱为基础,在爱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进行调整。

有些就是需要训斥给压力,他才能进步;有的就是喜欢鼓励肯定,他才能成长。

但压力给多少?鼓励和肯定给多少?

不会让自己来记录,今天说了多少句肯定的话?多少句批评的话?这个比例是多少?

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这段时间皮了,该上上药了,给点适当的压力了,就像医生开药,也是有药量的。

这段时间自我价值感低了,该给他点鼓励肯定、价值感了。

因为每个孩子情况不同,这个度要如何把握,还是看父母自己。

我的无能为力就是度没有把握好,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给压力,给多少?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给接纳,给多少?

在生活中不断折腾吧。寻找中庸平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