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实践与思考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很多老师心中的疑难课例,一是因为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建立非常困难,看不清、摸不着,全凭肌肉感知,难以言表,二是因为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大小观念,需要大量学习材料的支撑,准备工作繁杂,课堂调控难度大。在备课和上课中,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克和千克是常见的质量单位。

      虽然“质量”这个词是规范的数学或物理名词,但在生活中人们一般不用,而采用“重量”这个词。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质量”“质量单位”这种规范的表述。

        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地关注,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也就是说,教师应将学生置入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或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课堂中设计掂一掂、称-称、找一找等活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素材,如1克黄豆、1根香烟等。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的感受就更生动了,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是否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是确定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3)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而估量,本质上也是计量,同样少不了估量时用于比较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可能不是1克或1千克,而可能是学生熟悉的10克或100克、500克等物品的质量。进而学生再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去“量”。教师应将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上。如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时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设计给出估计标准与不给估计标准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标准的作用。又如让估得准的学生说说自己估计的方法等,使学生理解应先选定标准后再进行估“量”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多次活动,让学生经历不断地调整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心目中可以用来作为估量的标准的“质量表象”,如身边熟悉的一个或一些物品的质量等,逐步形成估测的策略,培养估量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