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比较对比
对应
配对
发现两种观点、两个对象等之间的对应关系
2.7说明建模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关系
3.应用(Apply)——在给定的情景中执行或使用程序
3.1执行实行将程序应用于熟悉的任务
3.2实施使用,运用将程序应用于不熟悉的任务
4.分析(Analyze)——将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确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结构或总目的之间的关系
4.1区别辨别
区分
聚焦
选择
区分呈现材料的相关与无关部分或重要与次要部分
4.2组织发现连贯性
整合
概述
分解
构成
确定要素在一个结构中的合适位置或作用
4.3归因解构确定呈现材料背后的观点、倾向、价值或意图
5.评价(Evaluate)——基于准则和标准作出判断
5.1检查协调
查明
监控
检查
发现一个过程或产品内部的矛盾和谬误;确定一个过程或产品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查明程序实施的有效性
5.2评论判断发现一个产品与外部准则之间的矛盾;确定一个产品是否具有外部一致性;查明程序对一个给定问题的恰当性
6.创造(Create)——将要素组成内在一致的整体或功能性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
6.1产生假设
设计
建构
基于准则提出相异假设
为完成某一任务设计程序
生产一个产品
6.2计划
6.3生成
教育工作者认真专研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其指导完成教学设计、全面评价课程,来明确的掌握学习效果。[1]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问题”的研究教科书编写者可以借鉴此理论,更加合理地编写化学教科书。在本研究中,笔者利用2001年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来分析自己的测试卷的题目在哪一个认知维度,以利于眼动实验后续的数据分
4测试卷的编制、实施与被试题目的选择
4.1测试题的编制
4.1.1测试题编制目的
测试题编制的目的在于为眼动仪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测试题的主要内容是与“三种类型的化学知识”的相关问题,即化学陈述性知识的问题、化学程序性知识的问题、化学策略性知识的问题,同时以上问题都涉及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维度。将测试题中的题目分为化学陈述性知识的问题、化学程序性知识的问题、化学策略性知识的问题,作为大四师范生的眼动实验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文有关于“三种类型的化学知识”的问题都是以试题题目的形式呈现的。
4.1.2测试题编制的依据
测试题编制的主要依据由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化学知识分类、2001年版本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简称“大纲”)这三部分。
第一部分,根据西南大学黄梅教授主编的《化学教学策略论》一书,将化学知识基于认知心理学和学科特点分为化学陈述性知识、化学程序性知识、化学策略性知识三种类型。
第二部分,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中的认知过程维度进行编制试题,其认知维度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同时在这本书引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P50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认知过程提供的教学目标实例和测评题实例以及测评题型。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笔者会介绍每种认知过程可以有哪些测评题型可供选择,并且本研究种所选用的测评题型是什么,但的确也存在与该书所提供的测评题型不一致的地方。
第三部分,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进行编制试题。编制试题的范围是必修模块的“化学1”“化学2”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1.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2.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4.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5.化学实验基础。所以测试题目的知识点主要结合了考试大纲来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