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因为教育部的“双减”措施,取缔了校外补习机构,家里的娃可咋办呢?
按照往常的惯例,到了假期,娃儿们都是在各种补习机构度过的,通过各种才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孩子的假期不要放空,也可以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一直以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们都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整天念叨着分数,但却忽视了孩子内在的培养,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现象。
比如一些孩子只会关注学习,一旦学习方面出现问题,就寻死觅活。每年的毕业季,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消息。
我们的家庭教育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是看待事情的格局和眼界。
记得在“精彩中国说”的总决赛上,冠军詹青云说:“我在贵州长大,我人生中的启蒙导师是我的两个邻居,伯伯和阿姨,他们是六十年代 上海的知识青年,因为上山下乡的运动去到贵州,我在他们家做数学题,这样一步步长大,我要到很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份和中国上一代老大学生和老知识分子的相遇,是一种多么珍贵的机遇,他们给我一种东西叫眼界”。
我想这份眼界,也是詹青云能走到香港中文大学,并获得一系列冠军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能看到什么,也决定了他能走多远。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给予孩子开阔的眼界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追梦成长》。本书作者叶武滨在书中详细地记录了他和儿子叶鸿儒长达7年的环球之旅。这本书给人的启发颇多,但是其中关于叶鸿儒在爸爸的带领下,在7年的环球之旅中的收获和成长,是我最想推荐给大家的。
叶武滨,时间管理导师、易效能时间管理机构创始人,《高能要事》和《善用时间》作者。叶武滨是喜马拉雅主播,《时间管理干货100讲》开播迅速占领教育榜榜首位置,在目前40多万主播的经典总榜排第七名,付费总榜排名第三。
在书中,叶武滨介绍了此次环球之旅从开始筹备到成行的各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通过“面对困境的应变”、“工作旅行合一”、“带领众人走出困境”等章节,去体会在工作生活中应有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但是,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叶鸿儒口述的“序言”中的几个场景。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菲律宾潜水的时候,当我潜入海底,望着来往的船只,从我的头上驶过,就感觉世界不再是平面的了,而是一下子变得立体了起来,多个维度的视觉冲击,让我怎么都忘不掉那个场景和在水下的独特体验。”
我想这个是真真切切来自孩子的体验,有了这个体验,以后的叶鸿儒在看待事情和世界时,一定不会单一和钻牛角尖,反而会用一种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这,就是一种“眼界”。
“我之前一直以为世界只是“向左走”或者“向右走”的,通过旅行中的观察才逐渐了解到,原来传统和现代,也是可以通过创意的方式融合到一起的。”
“其实,旅行的意义与我而言,并不只是去看那些地标景点,然后拍个照片也是纪念而已,我会更想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人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当地人做什么我也想尝试做一下。用开放包容的心去看待未来,体验不同的乐趣才是你旅行的意义,而且通过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我可以从中学到他们是怎么做事的,可以思考他们的习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的影响和变化。”
这段话出自一个14岁的少年之口,多少有些让人吃惊。这些感悟如果不是经过观察和思考,是不会出现在一个少年的脑海里的,而这些思考从何而来?来自他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周围的一些少年,整天玩着没有营养的游戏,读着没有意义的“爽文”书,即使去了补习机构,也只是为了给父母以心理安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混过,人只是身体长大了,但是思想没有成长,更不要说会有什么“眼界”了。
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去环球旅行才能增加“眼界”,但是建议大家看看《追梦成长》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叶武滨和叶鸿儒的经历中,学会一种思维,学会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增加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跟随他们去环球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开阔自己的“眼界”。也会提醒家长们去思考: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去环球旅行,那么我们可以怎样给予孩子更宽阔的“眼界”?
这本书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是在孩子的初中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能缺失;二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说教。
让我们跟随叶武滨父子一起开阔“眼界”,一起“追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