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跨链的入场姿势

新年伊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入场区块链。大致可分为两派,一种是“改革派”,强调改进和解决已有问题,另外一种是“革命派”,从技术和激励机制同时入手,强调变革生产关系,颠覆格局,弯道超车。

“改革派”的成员,一般为大公司,腾讯和百度已在2017年发布了自己的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平台,京东即将在今年3月正式启动区块链加速器计划,作为“改革派”的代表,阿里系表现最为强劲,蚂蚁金服在2015年就成立了区块链小组,如今有了正式的区块链团队。公益善款追踪项目、雄安新区区块链租房平台、澳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食品溯源等项目是区块链在阿里内部落地的一些具体应用,而整个阿里内部包括蚂蚁金服,已经有一些场景在排队。在打造生产级的区块链应用过程中,部署和性能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这些具体的问题不是在实验室里做一个小的验证就能触及的。比如在做澳新进口食品溯源项目中,一个实际的问题是跨境部署节点有延迟,澳洲和中国的节点相距8000公里,而且是一个非对称的部署,中国节点多,澳洲节点少,导致“网络倾斜”,澳洲的节点会成为网络中的落后节点,这都是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性能上,必须通过改进共识算法等手段,提高区块链每秒处理的交易笔数,据说阿里已经实现了25000+TPS,在区块链业界已经属于领先,而支付宝17年双11每秒支付的峰值时25.6万笔,两者之间仍有巨大的差距。总结起来,大公司有技术、有场景,基于现有业务做改进,解决已有问题,策略上更稳健、保守,与监管政策的摩擦力更小,这是他们的优势,同时也是他们无法甩开袖子走“野路子”的限制。

“革命派”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路线,各种社区项目层出不穷,区块链甚至变成了一种信仰,可以颠覆世界。“革命派”中,创业公司占据了主力。这其中,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资本煽动起来的狂热。区块链底层网络未来可能会逐渐收敛到几个大的生态体系,巨头会有优势。创业公司主要关注生产关系变革的价值创新,争取在一些场景应用中与巨头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领先于巨头。

不管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必须尊重的一个事实是今天仍处于“区块链前商业期”,一方面基础技术环节需要持续完善,具备支撑生产级应用的能力(EOS或许是一个方向),这需要持续的技术攻关和迭代发展,无捷径可言;另一方面,有规模、有商业模式的应用场景凤毛麟角,不是任何东西搭上区块链都能飞起来。

总言之,多些思考,多些理性,才是应对各种姿势的王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话说再怎么迟钝的小仙女(比如我),应该都在刷微博的时候被最近的渔网元素给强势安利了吧。有的小伙伴爱它爱得疯狂、非它...
    咖呗橙阅读 1,872评论 0 0
  • 年华初淡,辗转落得几多情?醉里流连清秋夜,撰曲杜康菊花谢。 久逢暮后凉宵,渺渺清风云影,无言上天阙。碧水明荧,惜悬...
    谦豫14139阅读 2,37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