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秋雨滴答。清凉的晚风透过窗台,送来些许的凉意,沁人心脾。夜阑人静,我沉浸在秋天的诗赋里,触摸宋玉、杜甫、刘禹锡、晏几道、李清照等先贤诗人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那些关于秋天的意象和感悟,隐匿在油墨馨香里的欢喜忧伤,跨入千年的时空,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我体会诗中的美,懂得诗人的心,踏着千年的韵律,徜徉在秋天的悲欢里。
中国古诗文中,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悲秋之作。战国末期,辞赋家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瑟瑟,一片枝叶残败的景象,多么的让人悲寂。古人悲秋的传统,也许大都源于此句。他们将相思离愁、生命仓促、年华凋零、去国怀乡、人生失意与秋天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地抒写着大自然里体验到的心灵感悟和生命意识。他们对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凄凉景象,比我们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杜甫在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感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滴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宋玉在秋天落叶飘零的时候,那份感伤的情怀。宋玉华丽的文采,深厚的学养,是他敬佩的先师。即使相隔千秋,他们仕途坎坷,身世凄凉,每到秋风又起之时,那种萧条之感却是如此相同。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秋。
北宋词人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晚秋中的红叶与黄花,透散出悲凉的秋意,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宋朝才女李清照在深秋重阳,写下唯美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让相爱至深的人感动不已。“薄雾浓云”“半夜凉初透”“人比黄花瘦”,寥寥数语,描摹出闺中才女悲秋伤别的愁绪,抒发了自己佳节盼团聚,思念丈夫的心情,别有一番孤寂之感、凄凉之“美”。
在众多的悲秋诗作中,也不乏有赞美秋天的诗词佳句。譬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朝诗人王勃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渔舟唱晚图,诗词中的精妙绝句,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间清新、静谧的景色。浓郁的诗情画意,让人身临其境,清爽宜人。
我喜欢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打破传统悲秋诗词的审美定向,让秋天萧条、寂寥、残败的景象,重新焕发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机;让秋天的景象超越春光之美;让那些对现实和前途悲观丧志、望秋悲叹的志士们,重新点燃梦想,振奋精神,奋发有为。
我喜欢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浓郁厚重的色彩,硕果累累的金秋,更喜欢行走在秋天的深处,寻找一份心灵的安顿。我常常漫步于美丽的洞庭湖畔,凝望一湖秋水,两岸秋色,然后诗意在胸,有感而发。
“一抹晨光小径幽,江水悠悠向东流。风来拂面垂杨柳,细雨天凉好个秋。”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清晨,我穿过幽长的柳巷,不时地辽望一湖秋水向东流去。秋风徐徐吹来,拂动岸边的杨柳,也轻抚着我的脸庞。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感觉天气变凉了,美好的秋天已经来临。“愿为长堤柳下客,丝绦曼舞到黄昏。”表达了我静静地守候在长堤柳岸,看秋风又起,细柳轻舞的依恋之情,心情是多么的轻松愉悦。
深秋时节,洞庭湖面光影交错,辽阔而深邃。凭栏远眺,君山安详地躺在湖面之上。天上白云悠悠,雁群成行南翔。触景生情,我填词半阕,“岳阳楼下洞庭水,波光潋滟银辉碎。柳岸独凭栏,隔江望远山。浮云留不住,鸿雁南归去。时序了无痕,不觉秋已深。”
秋天的傍晚,暮色笼罩大地。巴陵古城华灯初上,广场上乐声四起,休闲的人们翩翩起舞,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给人以安全感、幸福感。于是,一首《西江月•夜行洞庭湖畔》,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日暮小径迂曲,秋凉月冷蝉咽。洞庭湖面水涟涟,江上渔灯点点。汴河华灯初上,升平歌舞蹁跹。来时堤岸柳林边,光影忽冥忽现。”这首词记录了我眼前的秋夜美景。
秋天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于丹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大地渐近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其实,秋天的悲与欢,完全取决于人的心境。我们可以悲秋,也可以用另一种心境去寻找秋天里的清欢,然后细细地品味,将秋天的意象酿成诗意的永恒。
文/李风格
2018.10.21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