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军方的判断就是犯了一个错误:幸存者偏差。它揭露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用俗语“死人不会说话”来解释:当我们分析问题时,所获取信息的来源里: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显著的信息”,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这种偏差导致了各种错误的结论,会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影响人们对事实的判断,蒙蔽真相
某电台记者在高铁上采访乘客今年是否买到了车票,当被回答都有票时,得出结论:春运不用担心回不了家。但他忽略掉的一点是:那些买不到车票的人根本上不了车,所以也无从采访他们。
知乎有个问题:侵华战争中日本入侵者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
答主汪有是这么说的:日本兵在有的地方烧杀抢掠,有的地方对人民还行。前者生活过的人民全被打死了,也没法给后代讲故事了。后者的人民活了下来,才可以给后代讲”其实日本人还好啦“。
那么答案里一边倒地讲日本人的善良和纪律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生活中影响人们做决策
经商致富的成功者们出书或公众演讲,介绍自己的成功办法与原则。于是许多人跟风效仿,但没注意到的是与该书作者做了相同事情的未获成功的人。这些失败者是无法出书的,所以我们会误以为该书介绍的办法与原则就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光要像成功者学习,更要向失败者学习。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经常会听到“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说者拿身边人举例:我朋友小时候没有好好念书,文凭不高。但今天却发了财。而那些读了大学的人,一毕业则失业,或者只拿着微薄的工资仅够度日。如果他们想的更多一点,则会拿退学名人来举例:中国的有郑渊洁,韩寒,高晓松。外国的有扎尔伯格,乔布斯,比尔盖茨。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就是很低,而看似低学历者出现很多成功人士,其实是因为低学历的人口基数大。至于那些退学名人,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这些名人,而看不见也听不见效仿名人退学后,那些后悔的人的现状和心声。
新闻媒体会选择性的去跟踪报道一些草根逆袭的故事,因为这样更吸引眼球,更容易获取人们的点击率。也就给人们造成了低学历者更容易成功的刻板印象。
如何应对
既然人们这么容易就误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中,那该如何应对呢?兼听则明,多听不同意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并有意识的寻找反例。看一些以失败者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人的书或文章,了解他们是怎么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