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读书有所见作》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关于读书的好处,古今中外的名言不少,读书对人生的好处不言而喻,清代诗人萧抡谓在他的一首诗中极言读书之好与不读之弊。下面我们来读读全诗:


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萧抡谓读书时有感而作的,告诫世人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要每天坚持,保持成长。

首联直入主题,告诉我们心智要有滋养才能够成长,这里将人心比作良苗,两者的生长都需要用心呵护,吸取养分。良苗,是好的苗子,这里用良苗比人心,意为人人都有成长的潜力。

紧接着诗人在颔联就说明了需要什么来呵护、提供什么样的养分。"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禾苗是用泉水灌溉的,人心是用理义来培养的,这里的理义是指儒家的经义,我们也可以泛指为书籍和知识。

所以从首联和颔联诗人就向我们阐明了书籍、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缺少了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来看颈联和尾联。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天不读书,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会发现自己心里没有什么好的想法、点子了。胸臆是指内心,佳想是好的想法,有意义的思考。

一天不读书已经这样了,诗人认为问题说得还不够严重,他将时间长度拉到了一个月,一个月不读书会怎样呢?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一个月不读书,耳朵和眼睛都要看不清东西、听不清声音了,当然这里的看不清和听不清并不是真的看不清、听不清,这里的意思是指一个月不读书,就无法感知新旧、分辨真伪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知已经跟不上,要落后于时代了。

全诗比喻形象,流畅自如,极言读书养性必要和坚持的重要性。不仅要读书,还要常读书,只有坚持读书,才能实现认知的不断升级和终身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概要 在Oracle官网找到jdk下载连接 服务器中命令操作配置官网下载页面(不需要登录) START 进入Ubu...
    赵栩彬阅读 3,218评论 0 3
  • 半夜孤灯十年事,一时涌跃九肠回。 秋风不惜黄叶落,明月难得彩云归。 梦为久别啼难唤,诗被催成意未随。 此情愁绪更堪...
    临江月阅读 1,670评论 1 2
  • 那时天总是晴的 那时风总是轻的 那时我常常笑醒 那时 你,还爱我
    我想娶你阅读 1,332评论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