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又重看了一遍《红楼梦》。
以前都是粗略的看看。这次放长假仔细的研究了一下《红楼梦》,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她不会像薛宝钗一样圆滑处事,随份从时,但是他心地善良,真诚待人。也没有王熙凤般的管理能力,管理才能,但是她与下人相处得和睦融洽,让丫鬟们把他当做真心朋友相待。他从不沽名钓誉,追求名利,所以他换得宝玉的另眼相看;她超凡脱俗,气质出众,拥有着诗词歌赋的仙才。
一开始我觉得林黛玉很傻。在那个被封叫李建束缚的年代。林妹妹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不像薛宝钗那样,端庄大气,温婉贤良,又懂得揣测人心,收买下人,刚来不久,贾府的人上上下下都对他一致好评。那时的林黛玉内心很嫉妒薛宝钗,处处看不顺眼他。经常会在众人聚集的宴会上刻薄的讽刺着薛宝钗。就算在现在我也不会喜欢这样尖酸刻薄不会做人的人。可我后来用心的体会了一下林黛玉的处境。想他小小年纪就双亲具亡,被接到贾府。既然离下的在贾府苟延残喘着,真正关心她的有谁呢?不过是贾母和宝玉。那王熙凤不过是迎合着贾母,这贾母对黛玉好的时候,便也赶着对他好。后来贾母顾不上黛玉的时候,也没见得有多关心她。其实在贾母的心理黛玉始终是个外人有一节就讲到了贾母准备把宝钗指给宝玉的情节。众人怕对不住黛玉,贾母便说会给她指个好的。但这种好事终究是先自己人再外人,也没的个仙外亲再内亲的。想他小小年纪便有如此遭遇不免让人心疼。再有后来。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宝钗于是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劝解待遇不要看闲书,要多读些有用的书。还对黛玉说:“我也比你强不到哪里去我虽有个哥哥,但你也知道他那个德性。倒我有个母亲比你还好点。”这样的敞开心扉的畅谈让黛玉消除了对宝钗的看法,与他重做好姐妹。这样的善良,爱憎分明,让我改善了对他的看法,甚至开始喜欢上她的个性。
黛玉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作《葬花吟》。恰巧宝玉路过听到,深喜知心。王夫人丫环金钏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赶出投井而死,宝玉结交琪官,贾政大怒,将宝玉打得半死。其他人都是过来问候几句,只有黛玉是最后来哭的眼睛都肿了。
早丧丧母的林黛玉,投奔到外祖母家寄居。胸怀才智的林黛玉,与不同凡俗的宝玉虽系初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第2年,贾府又来了出身名门大族、具有“大家风范”的薛宝钗。 因为宝玉有块从胎里带来的宝玉,宝钗也有个金锁,人们背后说,他们是金玉良缘。宝玉与一群姐妹们朝夕相处,融洽无间,但更与思想通透的黛玉心心相印。 贾政望子成龙,强逼宝玉读八股文章。蔑视功名利禄的宝玉和黛玉却偷看被禁读的《西厢记》,抒发着他们的自由思想,滋长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但是 宝钗却希望宝玉能专心于仕途经济,这天又来对他大讲“立身扬名”之道,宝玉听得很反感,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袭人责怪宝玉不该冷落宝钗,宝玉却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他们这番谈话,恰巧被经过怡红院的黛玉听到,不禁又惊又喜,更觉得宝玉是她的知己。 一夜,宝钗来访宝玉,久坐未走,引起晴雯反感,这时又有人走来叩门,晴雯不知是黛玉,狠声狠气不肯开门。黛玉已经生疑,又见笑语声中,宝玉送宝钗出来,遂误会是宝玉有意冷落她,更引起寄人篱下、受人欺凌的感伤。 第二天,宝钗陪伴贾母等在藕香榭赏春行乐,黛玉独到桃林深处,借埋葬落花抒发她内心的压抑。宝玉听到一字一泪的葬花词,寻声而来,黛玉记恨昨晚的“闭门羹”,负气避开。经过宝玉一番掬诚的剖白,黛玉方释误会。 黛玉病倒了,同情黛玉的紫鹃,为了试探宝玉是否真情,假意说黛玉将返回苏州原籍,宝玉信以为真,发狂地要留住黛玉。这样宝、黛之间的爱情在人前暴露无遗了。宝玉也病倒了,贾母决定为他冲喜成亲。但她认为黛玉有违贾府家教,便在“黛玉行动乖僻,不如宝钗温顺”的比较下,采纳了王熙凤的“掉包记”,对宝玉伪称娶的是“林妹妹”。 黛玉得悉了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以为宝玉负情变心,遂焚去诗稿诗帕,含恨而死。黛玉去世之时,正是宝玉花烛之夜。 当宝玉发觉新娘不是林妹妹而是宝姐姐时,惊诧得发痴发狂,更听到黛玉已死,便疯也似的奔到灵前,声声血泪,倾诉他满腔的悲愤与委屈。 “金锁”锁不住“宝玉”,“铁槛”关不住“逆子”,宝玉扔去了那块“通灵宝玉”,愤然离家出走。宝黛的感情不是谁都能离间的。在哪个时代,他们的真情远远违背了封建礼教,他们的感情也只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宝玉曾发过誓背叛黛玉就出家。最终他践行了诺言。宝钗落了个独守空房的结局。
在四大家族没落的时期里,贾府的子孙一个个充当了蛀虫的角色。逐渐挖空了贾府。使之摇摇欲坠。首先拉出薛蟠示众。他生在“书香继世之家”,是个孤种,由于“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会酒观花,聚赌嫖娟,什么缺德的事他全干得出来。还有贾赦、贾珍、贾琏、贾瑞、贾蔷、贾蓉、贾芹……等等,全都出来了。他们像一群贪婪的蛀虫,拼命啃噬祖宗给他们留下的家业。在他们权势还盛时,谁也不能奈他们何;但是到了他们恶贯满盈时,窥伺着他们的“报应”就纷至沓来了。
勘破三春景不长,绍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诗写的是惜春。他是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之后又和妙玉成了朋友。是啊。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对画画有着极为高的天赋。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的。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黛玉葬花时吟诵的诗词。其表达的意境凄惨悲凉。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