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亲戚朋友聚会,三句话不离抱怨:“现在生意太难做了,客人开口就砍价,同行打价格战,利润薄得跟纸一样!” 有人开网店,发现同款商品全网价格透明,只能跟着降价;有人开实体店,周边新店开业就搞低价活动,逼得自己不得不跟着打折。好好的生意,怎么就陷入“降价死循环”了呢?咱用大白话聊聊咋破局。
一、为啥价格越卖越低?因为你掉进了“同质化陷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楼下两家包子铺,卖的都是猪肉白菜包,个头、味道差不多,客人肯定选便宜的。这时候你降价1块钱,对面马上降2块,最后两家都赚不到钱。问题出在哪儿?大家卖的东西太像了,客人眼里只有价格,没有别的区别。
再看线上,很多人开网店卖衣服,拿货渠道一样,款式抄来抄去,详情页都长得差不多,除了降价刷单,根本抢不到流量。这就像一群人在同一条河里抢鱼,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最后只能靠“谁卖得便宜”来淘汰对手——但这种玩法,最后谁都赢不了,因为永远有更便宜的人出现。
二、跳出价格战的关键:让客人觉得“你的东西值这个价”
1. 给产品找个“独特标签”
比如小区门口的水果店,别人都卖普通苹果,你可以专门卖“丑苹果”——虽然长得不好看,但甜度高、不打农药,还能讲产地故事(比如“山区果农手工种的,孩子上学就靠卖这个”)。客人会觉得:“贵一点没关系,买的是放心和特色。”
再比如开餐馆,周边都是家常菜馆,你可以主打“妈妈味道”,推出“小时候的猪油拌饭”“外婆腌的酸豆角”,甚至把厨房做成透明的,让客人看见食材新鲜、做法干净。人都是感性的,愿意为“不一样的体验”多花钱。
2. 把“卖产品”变成“卖服务”
楼下超市老板最近生意不错,因为他做了件小事:周边居民下单后,不管买多少,都免费送货上门,还帮老人拎东西、代扔垃圾。一来二去,大家宁愿多花几块钱,也愿意在他这儿买。同样是卖日用品,他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方便和人情味”。
开网店的朋友也可以试试:别人只负责发货,你可以多送一张手写感谢卡,或者提供“不满意包退换,运费我来承担”。客人会觉得:“这家店靠谱,多花点钱买个安心。”
三、小生意别硬拼大场面,先抓住“身边的精准客户”
很多人总想着“薄利多销”,其实不如“少赚点,赚对人”。比如小区里的宝妈群,她们更在意孩子用的东西是否安全、有没有人推荐,而不是便宜几块钱。你可以在群里分享育儿知识,推荐几款精选的母婴用品,哪怕价格比普通款高10%,她们也愿意买——因为信任你,觉得你推荐的东西“值”。
再比如线下开店,别盯着过路客,不如把熟客变成“回头客”。搞个会员制:消费满100元送10元券,生日当天送小礼物,定期发消息问问“最近需要什么,我帮你留着”。熟客多了,哪怕价格比别人高一点,他们也愿意来——因为习惯了你的服务,懒得再去比价。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现在生意难,难在“大家都在用老办法赚新钱”。以前信息不透明,靠低价就能抢客人;现在网络发达,客人选择太多,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你和别人不一样”,才能跳出价格战。
别总想着“别人降价我怎么办”,多想想“我能给客人什么别人给不了的”。哪怕是开个小早餐店,多熬一锅现磨豆浆,多记几个常客的口味,都是在积累“不可替代”的优势。
生意从来不是比谁卖得便宜,而是比谁能让客人觉得“值得”。只要你能让别人在你这儿看到价格之外的价值,自然有人愿意为你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