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同性相斥的原理,好像我们天生就活的很像敌人。
她是一个美丽又丰富的女人,我的母亲。但是作为她的女儿似乎没有遗传到她的美丽,也接受不了她对我生活的插手,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母女的关系更像是“敌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母亲调离了我们居住的城市,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更多的时间我和父亲待在一起,男人带孩子,大多数都不会比较“精致”,我也习惯了放养的成长方式,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父亲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在和母亲长时间相处之前,生活都比较自由洒脱的。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家都搬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好像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关系就渐渐变的紧张起来。
母亲是个精致的人,不允许我没有梳妆整齐就出门见人,和她出门逛街,也必须全程保持笑容,不能有抱怨,在母亲看来在外人面前不懂事,让她的教育显得非常失败。我必须成长为她想要的样子,与弟弟玩闹时,必须让着弟弟,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我,可能一个玩具就是我的全世界,并不能理解成人世界的“分享”,但是在母亲眼里,这些行为都被解读为:“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很喜欢的一个作者写过“虽然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摩擦和碰撞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这样的事情几年以来一直重复地发生,就会对一个人的心里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是抗拒和她相处的,加上又遇到青春期叛逆期,我们的关系快要降到冰点。
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和阿姨聊天,无意间听她讲到说:你那时候太倔了,你妈说,你什么话也不会和她讲,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来成长不只是单方面的事。
我才明白,原来母亲也不知道和我相处。
母亲和女儿的矛盾最普遍的方法:说狠话,做狠事。一方面让你心里难过,一方面让你身体受苦,总结起来,就是让你长了记性。但事实却是让我长了记性,不再沟通,就能减少矛盾。有一段时间,我不相信鸡汤: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和母亲的沟通最终都会以“我是你妈,我都是为你好。”收场,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实际上也是我们理解对方最大的障碍。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我是你妈》,母女的扮演者就是闫妮和她女儿,大概讲诉了一个乐观热爱生活的单亲妈妈和叛逆女儿之间的成长和温暖的故事。
每对母女好像都是这样,我们之间困难重重,又相爱相杀,既爱着彼此,又容易伤害对方。这可能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剧中有一段女儿小艺实在不满妈妈每天对于她的管束,直接问道:你为什么都要插手我的生活!闫妮扮演的妈妈,很平静的回答:我不是要插手你的生活,我是想参与你的成长。这句话突然戳到我,也许每个母亲在指责我们的时候,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只是不善于去表达。小艺很想离开家,在许愿瓶里写下“考上大学,离开臭妈妈”,但是在最后她发现在许愿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加上一句“做梦吧,我会一直陪着你。”
和剧里的小艺很像,我也是想脱离母亲的管束,自由在大学挥洒我的热情,直到后来有一次父亲说,送你去大学回来那天,你妈就哭了,觉得家里突然就安静了。后来每次假期回家,都会觉得母亲变的温和了,不再像以前锋芒毕露的样子,她开始要我陪她逛街,陪她吃饭,陪她上课,尽可能的让我和她的时间更多一点,更长一点。就像小时候我等着工作回来的妈妈一样,她也在同样等着我。
不同的时代一定会衍生出不同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父母和我们之间的代沟,来自于他们不了解我们,但我们从来没想过,父母有父母的问题,我们又何其无辜。我们可能都不讲道理,但是又别扭着爱着对方。哪怕我们无法真正的互相了解,但是我们仍然毫不怀疑的在一起。
最后,妈妈对不起,请原谅我一直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