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文刀
公众号:做到洞察即做到
简 书:做到
时 间:2017.11.18 11:37-13:28(4PT)
引子
@豚豚-永不止步
|11月18日|309/351|Feast Day|
1、参加股权设置与激励培训
2、在家陪伴关注生病儿童。
3、回家收拾屋子调节血压。
【待完成】拜访潜在投资人,构思明年计划,准备技能大赛,研读股权转让资料。丹东农商银行。
【不确幸】本周复盘更新个人公号。
【新收获】自控力的本质是两种感情的博弈而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理性是感性的工具,识别和缓解负面的感性,才是自控的关键。
【自问答】客户现场交流时没控制好,表达了有差异的情感,商务大忌,以后务必注意!
@米莫
"两种感情的博弈",可以分享一下吗?
已经好久没开得到的我要不要订阅一个万维钢,他的东西又挺好。(我要)控制住!!
@豚豚-永不止步
今天听到的万维钢的前沿理论
想减肥,吃东西,其实是两种感情,而不是“吃东西”是感性,“想减肥”是理性。
@米莫szeto 还是保持专注吧
@米莫
一个欲望一个目标?在《原则》那本书看过这个例子,但不是说自控力。
致良知
@文刀
自控力的本质是两种感情的博弈而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理性是感性的工具,识别和缓解负面的感性,才是自控的关键。
文刀觉得“两种感情的博弈”其实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和“私欲”的博弈的一个例子而已。
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即天理,致良知即顺天理——而良知本就在人心之内,我们称为“真我”。我们看不到,是因为“假我”的私欲泛滥,而看不到真我。
这这意味着系统的问题其实就在自己身上——其中还包括有一点,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也是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
王阳明临终前说自己“此心光明”,这是因为他时时都看得到真我,时时都在致良知——佛教即为时时保持正念,自己的心就在当下的事上,不偏不倚。
自制力
@文刀
自制力,这个词,是需要重新审视的——就像我们说的“知难行易”,这个“知”只不过是知识的知,并不是“元认知”的知;而“知行合一”的知才是元认知的知,粗糙理解就是思维方式。
概念不清,才会行事不明——如果看清楚想明白了,行动顺其自然,无需太多强硬的的监控管制。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所谓的行动,不过是检验大脑的“知”的一种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意味着你首先得知道这个你准备验证的“真理”,而且越了解才能越有效地验证。
东西方思想对比
@文刀
另外,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万维钢老师的“前沿”的。
万维钢的得到专栏《精英日课(第二季)》是这么介绍的:
追踪英文世界的精英思想,我很佩服——近现代重要的科学发展主要是西方贡献的,可就因为我英文不太好,嫌麻烦,所以错过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于万维钢老师的专栏表示敬意。
但是,我不得不说另外一个现实,那就是西方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越来越多地向东方的哲学寻求方向。
东方大而化之,西方精益求精——东方给你指个方向造个榜样,就说学他,你就怎样怎样。而西方呢,习惯抠细节,这方向好,就会一个心思地往里钻,怎么做怎么做,最后通过图表给你行动流程,按着这些流程做你就能怎样怎样。
这是东西方思维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时空观可以看出来)导致的。
东方更偏系统思维,强调整体——中医最典型,阴阳五行更是赤裸裸的整体论。西方更偏因果思维,凡是求因果,特别推崇逻辑,尤其是数学分析——从古希腊就开始了,东方就觉得这不是正道,所以西方知识精细,更容易操作,适合更多的人批量学习,由此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不足为奇。
但是,就像是浩瀚的星空和原子核内部几乎一样,东方的大和西方的小,推向极致后都是一回事——都是世界本原的一个投影。
不妨这么比喻,东方文化就像是凹透镜,放大局部视角,看向全局;西方文化就像凸透镜,缩小视角,聚焦关键。
系统关键:循环
大即是小,小即是大——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结构。
事实上,自洽的复杂系统必然包含有循环——对应的最简单的循环模型就是“圆”。所以,系统的样子往往多以圆的形态呈现。无论是银河系,还是行星轨道,还是星体本身,无论是弦理论的弦,还是善恶美丑,还是感性理性,
都是在循环里——比如我喜欢的“少即是多”。
大道归一——莫不如是。
就如从大爆炸的那个起点开始的宇宙,最后其实也会归于一点。
就像是莫比乌斯环——二维的无解放在三维就是很自然的事。我们的三维世界不过是四维世界的一部分,不断膨胀而远离的能量都通过宇宙漏斗汇集到奇点处,当宇宙膨胀到真空地步,也就是奇点能量最大的时刻——新的大爆炸,“砰”的一下就又开始了。
同样的,宗教的向内探索和自然科学的向外探索本质上也是一样的——或许把宗教科学的限定拿掉会更加客观:向外求和向内求推向极致都是一回事。
所以,无论你是向外求还是向内求都没问题,只不过是远近成本问题——自己的心就在这跟前,你不求,非得拼了老命往外拱,能不累吗?而且你还搞不清楚向外求什么,就是看着别人在这样干,你也就跟着这样干了,就像是被莫名的外力驱赶着的牛羊,只不过是一份等待被收割的能量罢了,要么是肉体要么是精神和灵魂。
我们自我的修炼也不要以向外实践为主,应当以内修为主——不是因为向外实践就比内修差,而是因为全方位的外修成本太高,耗时太长,我们人就这几十个春秋,实在是如白驹过隙,倏忽之间而已——为了更有效地成长,所以选择内修,通过观察自己,逐步去除假我的遮蔽,看到真我,让真我指引自己。所谓的行动就是检验自己去除假我私欲遮蔽的程度(不是说就不要欲望,而是说不要让欲望遮蔽了真我,占据了自己思想)。
如何内修
简单来说,就是练习正念,活在当下——不是及时行乐,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把自己的心找回来放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即为正念。
孤独和悟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孤独?
我在网易云音乐看《我们不知道》这首歌的评论时发现关于了一个关于“孤独”的另类解释,很是惊喜:
孤独二字,拆开来看,有子(你,泛指别人),有瓜(泛指瓜果等植物),有犬(泛指走兽等大型动物),有虫(泛指昆虫等小型动物),什么都有,熙熙攘攘。可惜,就是没有我。
世界这么热闹,可我只能够心不在焉——这就是孤独。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难道不是孤独吗?每每想起这句话,想到自己,就会在心里流泪,多么凄凉而无奈啊!
没有“我”是孤独——这里的“我”应当是“真我”。如果是肉体的我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呗众人围着捧着还觉得孤独。
如果有我,而且是真我——即本心同在,这是什么呢?
不就是“悟”么?
人在,心也在的话,那就是处处皆修行了——这就是正念。
所以,不妨经常问问自己那三个保安的超级哲学问题的元问题——
你在哪里?(自我询问的话,就是:我在哪里?)
更准确地说,全句应该是:我的心在哪里?
- 和女朋友聊天,我的心在她身上吗?
- 去健身房锻炼,我的心在自己的肌肉上么?
- 阳光洒落,是照在我的身体上,还是心里——我是用身体在感受还是用心在感受?
- 我是在爱着还是被身体的欲求控制着?
我的心到底在哪里?
学问之道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释文: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来源:百度百科)
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找心”,找我们本来就有的心。把它找回来放在当下的人事物之前。
这就是正念。
现在,我的心应该放在午睡上了,诸君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