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实验探讨引发的教育思考

今天和同事探讨了关于cAMP不同试剂盒设计的原理及对实验影响的问题,在讨论中有些方面更加清晰,但更多深层次的仍需自己从书本及文献中寻求答案。看似简短的探讨,却不禁引起我对教育的思考。

讨论过程概述

在讨论竞争性抑制剂的问题时,同事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是试剂盒中带有标记的受体与其配基先进行结合,而后化合物作用后的细胞产生的受体解除两者的结合并自己结合上去。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但我只是纠于此问题的表象,极力的解释了两者平等竞争同一受体的过程,并未能对其进行深度解析。

引发的相关思索

在讨论过后,自己的潜意识中似乎并未停止该问题的探究。不知何时,突然脑中迸出如此想法:

1.竞争性抑制的过程是否类似于二人抢一张凳子的游戏呢?凳子相当于是配基,二人分别相当于细胞自身产生的受体及试剂盒中带有标记的受体。在此游戏中,理论上二人抢到凳子的概率是相同的。

2.当我们将试剂盒中受体和配基按相同比例加入细胞板中时,若此时细胞中产生的竞争性受体多于带标记的受体时,这是否类似于一人与多人团队抢同一张凳子的游戏呢?这时多人团队中抢到凳子的概率就会增加,团队中人数越多抢到凳子的概率也就越大。

3.若将试剂盒中的受体与抗体按比例减少一倍加入到细胞板中,对不同的实验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有些可以得到正常的趋势而有些则做不出来。这是否类似于抢凳子的密度问题呢?在一个房间内放几十张凳子,有相同量的人及不定量的团队来抢,将此定义为试剂盒原比例浓度;在整个中国放同样数量的凳子及人数,将此定义为稀释后的比例浓度;这样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何稀释过多后实验结果会受到较大影响的原因呢?

引发的教育思考

在想到以抢凳子游戏来将抽象的微观实验形象化后,不禁的沉浸在了教育的思考中:

      在与同事讨论时所用到的解释方法,是最表层的方法,它仅局限于问题的一个点,且并未能进一步的理解此问题。这是否类似于部分仅限于用课本知识去解释课本知识的教师呢(内容仅限于教材本身,未加入任何教学手法)?

      在问题相关的思索中,运用到的则是以将微观抽象的世界具体生活日常化。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方法。看似将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实则仍浮于问题的表面(内容仅限于教材本身,类比于生活实际可一定程度加深记忆)。

      若在探讨cAMP实验的问题时,我能够对该通路相关因子乃至整个生物学相关性有全面系统的理解,这时此问题将迎刃而解并内化记忆,但这需要有强大的知识系统做基础。这种用整个学科甚至于关联其他学科的强大知识背景做铺垫来讲述教材是最有力的,也是很少有教师可以做到的。而这种方法才能真正的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觉探求真理的欲望(基于教材,深入学科乃至整个科学系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