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和爸爸、妈妈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找房子租,因为我被某报社调到了省会总部。上调本该是件高兴的事,但我却兴奋不起来。27、8岁的人了,还要家人陪着折腾。但也拗不过父母,“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女儿,不想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出什么事情,把你安顿好我们就走。”听着爸爸关爱的话,一阵酸楚涌上心头。
我不是最早一批独生子女,也没有赶上二胎政策。作为一个90后,只想细数下这个社会给我们这代人带来了什么。
那时的天空很蓝,空气很清新
我出生于一个三四线的小城市,那时的市区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咖啡、酒馆,更没有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当时爸妈都要上班,没时间照看我,只好把我“寄存”到奶奶家。奶奶、爷爷很疼我,从我小时候圆胖的小脸就能看的出。
奶奶有三个孩子,姑姑、爸爸、还有我的叔叔。姑姑有个男孩,也就是我的表哥。当时叔叔还没结婚,我就只能和表哥“相依为命”。儿时,我和表哥最开心的事情有三件:一、和院子里的小伙伴“瞎作”。二、玩小霸王游戏机。三、用奶奶给的三块钱买各种小零食。
90年代初,孩子们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没有电脑,但我们却很快乐。我们女生会采小区院子里的喇叭花种当宝贝,用红色的花瓣捣碎涂到指甲上,还会拿一杆小称装作买卖东西的人玩“过家家”。当然,如果和表哥及院子里的男生一起玩就不会有那么“淑女”的游戏了。我们会爬墙头、爬树干,会比赛跑步、打篮球,也会斗智——下象棋、军棋。总感觉那时的孩子都一个样,虽说是独生子女却也“野惯了”。没有攀比、没有心机。
到了5、6岁的年纪,表哥开始迷上了游戏。那会的游戏机是要连到黑白电视上的,拿着一对手柄玩。现在只记得“魂斗罗”、“俄罗斯方块”、“小企鹅历险记”几个游戏的名字了。
儿时印象最深的还有和表哥偷偷出去买小零食的事情。那时的零食特便宜,一毛钱就能买到东西。大名鼎鼎的“小浣熊干脆面”风靡一时,也就是在那时,我认识了水浒人物。(干脆面里的小卡片画着《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我最爱的要数“辣片”了,当然不是现在的“卫龙”,而是说不上名字,一毛钱两串的那种家长口中的“脏东西”。陪伴我同年的零食还有“唐僧肉”、“老板丹”等。现在想来这些小零食的名字好有趣。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便宜的零食却构成了我最初味蕾的原始积累。
记得8、9岁时,每到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去奶奶家大扫除。那时印象最深的是叔叔的超大收音机。“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9岁的我虽然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也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但从此我爱上了音乐,也养成了边听音乐边擦玻璃的习惯。当明媚的阳光照在透明的玻璃窗上,我的心情格外畅快。那时的微风是甜的。
10岁时,妈妈带回家一只褐色的小松鼠。这是我的第一个小动物朋友。每天放学,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切好水果条喂它吃。看着它两只小手捧着食物鼓着两腮咀嚼,就莫名地开心。同样在一个放学的下午,我拿着瓜子来到阳台,却发现我的小伙伴不见了。我担心的到处寻找,却没找到。妈妈说小松鼠死了,它想找食物时拼命把嘴挤出去被笼子卡到出不来,就……因为这件事,我哭了好几天,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不想忘记我的第一个小伙伴,不想忘记生活的点滴细节。于是,日记本成了我的“树洞”,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仍坚持用笔手写日记。
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进阶难觅一份好工作
在我上高中之前,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千禧年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猛腾飞。许多中国人尝到了“一夜暴富”的甜头,街头开始出现高楼大厦,马路上的高端车越来越多,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洋食品”成为人们聚餐、休闲的场所,大哥大、小灵通变成了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手机,电脑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我以为90后的孩子都赶上了好时候。从小以学习好为傲的我,高中由于遇到了一些事情(再次就不多赘述)没能继续“辉煌”,而是考上了一个普通二本院校。不过当时的环境,二本还不算很差,能考上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的最终目标。
但还没当我们大学毕业,社会上的本科大学生已经饱和了,211,985院校的学生还有些竞争力,就业门槛已提升到研究生。考上研究生,就意味着你成为“人生赢家”,就业前途一片大好。
本来还在以能考上大学就很不错的90年生人,发现我们的下个奋斗目标是考研究生。
好吧,既然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学识也要进步。既然研究生好就业,那我就努力考考吧。大三下半学期,我开始了艰辛的考研生涯。由于失恋,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那份拼劲儿不亚于当年的高考,甚至更自觉。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换来了一本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因当年我没有考上一本大学而烦恼了四年的父母,如今也扬眉吐气。
又过了几年快乐的校园时光,毕业后不得不面对推迟了两年的就业压力。本以为以研究生的学历去找工作,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还跟好朋友打趣说,你们都去北上广吧,我没那么大野心,去个二线城市,一个月赚5000多就心满意足啦。
但社会进步的速度打了我个措手不及。满心欢喜地进入一家出版集团,但第一个月的工资让我心凉了半截。2600元!这就是我苦读了两年研究生换来的成果?带着“怨气”我问了其他的同学,得到的答案几乎无差。“我也一样,比你稍微好点,3000多吧。”“我在北京一个月才5000元左右,你觉得高么?”
放平心态,或许新人一开始都这样,积累两年经验就好了。
工作两年后,工资还是没有起色,一直在2500到3500之间徘徊,当然,3000以下的情况居多。
“你候阿姨的女儿考上博士啦,如今硕士也不好找工作了。”爸爸前两天告诉我。当时我是有点蒙圈的,儿时的玩伴如今成了女博士。其实我周围考上博士的同学不少,本来心里还调侃他们,“你们都当第三类人去吧,男的秃顶,女的黄金圣斗士。”但最近越来越发现高校的扩招,真的是在倒逼学历进阶,如今博士已不是稀罕品种。
换了一份工作又上调到省报社,如今的我还在迷茫到底是考个博士好些,还是继续考事业编公务员好。
小确幸无奈变成了小确丧
我以为90后的孩子赶上了好时候,至少我们可以喝上牛奶吃上面包,至少我们能穿得暖,至少我们没有听过炮弹的嘶嚎。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我们通过自己的打拼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似乎“阶层”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
然而,抑郁症、腰肌劳损、颈椎病、过劳死……不到30岁的90后,浑身全是病,从里到外,从精神到肉体。社会给了我们多大的机会,也就给了我们多大的压力。
有人说90后抗压能力差,屁事多,一点小事、一点挫折就抑郁了,更严重的会走上不归路。殊不知,90后的我们从小就内心寂寞,没有兄弟姊妹的陪伴,我们的想法无处倾诉,我们的压力无处释放。社会发展带来的人情冷漠,更加剧了孤独感。试想,90后这一代要独自赡养至少4个老人,结婚后是8个,还不算孩子。
90后中年危机、90后油腻大叔、第一批90后已经凉了、90后的胃垮了、90后已经秃了、90后已经出嫁了。经常看到网上或周遭的人如此调侃90后。在80后被吐槽后,长大的90后“接力”80后,成为新一代众矢之的。
“我经常晚上12点多才到家,晚饭、夜宵合到一起,中午吃个简餐赶紧休息一下,不然晚上怎么熬?”一个90后加班狗说,他也想养好胃,也不想冒着猝死的风险熬夜加班,但他更不想没有钱,不想在大城市吃了上顿没下顿,不想被房东整天赶来赶去。
我们90后赶上了与世界接轨的时代,我们同时也赶上了北上广深无法承载我们梦想的时代。还记得高中时看电视剧《奋斗》的激动心情。几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步入社会,他们有迷茫,有彷徨,有争吵,有愤怒,但他们更有信念和为梦想奋斗的精神。我也曾梦想能去北京和几个同学租个loft,年轻人在一起讲讲今天工作的囧事。但却被近期北京“大清扫运动”给吓退回来。几万、几十万的追梦人因为高额的房租而不得不离开这个梦开始而又结束的地方。
当年的80后米莱、杨晓芸可以租loft住,现今的90后租个隔断间还要被赶得满街跑,我们敢怒不敢言。我们只能“佛系”般的生活,“丧文化”是我们无处发泄只能调侃自己的无奈。
这个世界还能有真爱?
“你看咱邻居老李的闺女今天结婚了,你怎么还没有男朋友?你赶紧的呀。”这是毕业后父母最常在我耳边说的话。
如今,最早一批的90后已迈入结婚生子养家的阶段。27岁还没有男朋友的我当然成了家里的“老大难”。工作后的这几年,我相亲十多次,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相亲对象。有内向看到我手足无措的,有夸夸奇谈的,有看我不主动便拉黑我的,还有地域歧视的。大多数家庭条件好的男生多少都有些“妈宝”倾向。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不是说我自己有多少能力,而是我妈说了怎么怎么样,我工作是我爸介绍的,且毫无察觉对方眼中的“异样”。
其实90后自身是无罪的,计划生育造就了这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当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所有的大人都围着这个孩子转,好吃好喝的供着,所有的希望全都放在了这个孩子的身上,“巨婴”也就此养成。
当然,社会上大龄剩男剩女的增多,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电子通讯工具的便捷性,使得谈恋爱的成本越来越低。各种交友工具让恋爱的速度快到无法“走心”。前一秒还爱的海枯石烂、日月可鉴,下一秒就看上了另一个人。
18岁时,看着《山楂树之恋》这本书,默默为静秋与老三纯纯的爱所动容。那时的感情没有房子、车子、折子作为标尺,只有你不怕跟着我受苦我就愿陪你一生的承诺。那时的感情没有玫瑰和巧克力,只有偷偷采下羞涩送到爱人手上的“山楂花”。
那种手写出来的情书、手织出来的毛衣是多少iPhone、项链和包包都换不来的珍贵记忆。在速食主义时代,谈恋爱也加快了步伐。在微信上摆出双方的条件和照片,条件合适,就可以继续,条件不行,那就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
“我看那个女生回了我句‘哦’,我觉得她可能是不喜欢我。我不想在她身上浪费时间,换下一个吧。”我的一个男性朋友告诉我他的相亲感受。
“难道你不愿意再争取一下?”我问到。
“懒得争取,太费事了。行就行,不行就算了。”
“难道你不相信真爱么?”
“在这个物欲的时代,哪里还有什么真爱。不就是咱俩条件都合适,搭伙过日子罢了。而且现在恋爱的成本高啊,相亲地点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日料馆,选个差点地点人家会觉得你没情调。所以为了我兜里的那点银子,还是别拖着了。”
不得不说,90后的爱情更现实了。因为社会会告诉你,只有爱情没有面包是活不下去的。没有房子、没有折子是无法走进婚姻的。“相信真爱还不如相信‘毛爷爷‘,至少‘毛爷爷’不会背叛我。”一个谈了三年恋爱被男朋友劈腿了的女性朋友说。
另一方面,即便是有勇气寻找真爱的90后,也被成堆的文件,写不完的稿子,接待不完的客户磨去了爱情的火苗。
“我每天晚上平均12点到家,周末经常加班,有时间休息了就想摊在床上,哪有时间谈恋爱?”一位在互联网公司的大龄剩男告诉我。
社会给了我们90后优渥的生活环境,但也让我们吸着雾霾吃着三聚氰胺。社会让我们享受独一无二的宠爱,但也让我们学会忍受独孤与压抑。社会给予我们建设祖国的重任,却也贴给我们诸多无奈的标签。社会给了我们做梦的机会,却限制了我们做梦的条件。
想说,谢谢社会给了90后这么多“喜”与“忧”,我们还是要坚强的活着,不管明天是个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