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这两天在家休息,生活除了吃和睡之外,基本上就是在上网到处浪了。于是我就在微博看到了KY推送的一句话,说“不会察言观色什么的也很好啊。会觉得你奇怪的人,本来就和你不合适,我对于这种人,在工作以外的场合都不会交往。只会浪费时间和经历。”
这句话来自日剧《家族的形式》里的台词。我虽然没看过这部剧,但我觉得这段话确实说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矫情地说,其中也包括我。讲道理,人在交往的时候,觉得奇怪往往是互相的。如果我觉得某个人很奇怪,那这个人也一定会觉得我很奇怪。而且有时候在对方不理解你的时候,你想要解释自己的某个选择或者行为,你还得解释一堆其他观点,弄不好还要辩论一番。有些你觉得是常识的东西,对方可能听都没听过,讲了半天对方还理解不了,然后就只剩翻白眼了,那所以确实就没有必要强颜欢笑非要在一起了。
不过这句台词说得这个情况,其实只适合对待那种并不怎么有关系的人,然而面对关系密切的人,事情可能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了。
我妈是她朋友圈里的知心老姐姐,不管谁有什么情感上的问题,她们都喜欢找我妈聊。昨天就有一个我妈的朋友到家里,她很痛苦她跟她女儿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不是没有爱,但就是很别扭,互相都觉得对方很奇怪,最后只好互相嫌弃。她们彼此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非常糟心。
二、
我觉得要想知道如何避免冲突,就应该先得知道到底都有哪些形式的冲突。关于这个,我觉得加拿大学者克里斯多夫·孟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总结的比较清晰。虽然他主要讲的是情侣之间的问题,但实际上我觉得只要是在一段关系之中,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首先第一个是主动攻击,就是毫不掩饰地直接发表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好比我妈的那个朋友,这次她来找我妈聊,主要是因为过年期间她跟她女儿之间的一点矛盾。她女儿属于那种不愿意跟远房亲戚有过多交流的情况,而她妈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能这样,一点礼貌都没有,于是上来就是劈头盖脸一顿说。而她的女儿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跟她妈一样也采取了主动攻击的方式,大声地回应她妈,那些亲戚平时又不跟你联系,他们没有麻烦的时候也根本就想不起来你,我特么凭什么非要跟他们讲礼貌!
然后就吵架了,场面一度超级尴尬。
除了这种一言不合就开撕的情况之外,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冲突方式看起来就能稍微温柔一点,那就是“冷战”。按照克里斯多夫的学术说法,叫做“情绪抽离”。
其实很多人都不是特别喜欢以直接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于是当他们面对矛盾的时候,就会选择闭嘴。而这里的情绪抽离,意思就是我把我的情绪抽离出这个事件,远离痛苦,逃避事件本身。但是要知道,这种做法的其实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妈的朋友抱怨她的女儿特别犟,说到之前她跟她女儿只要争执不下,就特别容易进入冷战,而且每次冷战的时间都特别长。其中有一次她们冷战,我妈的朋友出了点意外被送进了医院,虽然她女儿满脸心疼,不停地向医生问长问短,但她依旧没有忘记她们正在冷战,坚决不向她妈低头。住院的时候她女儿会给她送饭,给她拿药,做出来的事确实很温暖,但嘴上一句心疼的话都不说,关系超级别扭。
除了这两种比较明显的冲突,还有一种方式叫做被动攻击。这种被动攻击的意思就是,攻击的一方会故意装委屈,单方面扮演“受害者”,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的内心产生愧疚感,从而达到惩罚对方的目的。
这种方式看似并没有直接产生冲突,但其实这种愧疚感会对对方带来极大的伤害。我听我妈的朋友描述,我觉得她跟她女儿的关系最终会变成那样,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她太喜欢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对付她的女儿了。因为只要她说到冲突的原因,就会说到自己超级委屈,她是如何如何辛苦的养育她女儿,又如何如何地对她女儿好,而她女儿不知道随了谁如此这般的铁石心肠,完全不懂得报答,活脱脱一个白眼狼。
虽然是没有直接开撕,但其实这种做法会直接导致她女儿的诉求无法得到正面回应,要知道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被别人看作是个拖后腿的,她女儿长年的憋屈,才最终造成了她们母女关系的崩溃。
三、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作者讲的更多的是情侣之间的状况,方法有点太具体,而且其本质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所以我就不做介绍了。不过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产生冲突的需求,说到底其实只有意见不统一这一个因素。
或许是某方觉得对方不应该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而对方确实这么做了,意见不统一,于是就会找个方式开撕。或许是某方认为处理某件事需要A方法,而另一方觉得处理这件事需要B方法,意见不统一,于是找个方式开撕。或许是某方觉得双方应该是以某一种状态相处,而另外一方觉得应该是以另一种状态相处,意见不统一,于是找个方式开撕。或许是某方觉得对方应该长得更漂亮一点,而另一方觉得我特么长得漂亮不漂亮干你鸟事,意见不统一,于是找个方式开撕。
面对那些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人,跟他们意见不统一又懒得讲道理,那确实可以选择不搭理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如果你必须搭理对方——好比我妈的朋友那种情况,那你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你就只有让意见达成一致这一个方法了。所以,你只能放下自己的坚持,如果对方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你就得懂。
我从小听我妈劝人,她劝人基本就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要学会理解对方。
我妈从小教育我,要想公道,打个颠倒。简单讲这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你只有知道对方需求什么,你才有机会让意见达成一致。
第二板斧就是要学着想开一点。
我妈念佛,但她念佛念的并不是那些鬼鬼神神的东西,而是相对哲学的那一套。她信奉佛教所说的法无自性,一切都是缘。当你并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就是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如果你觉得对方的观点有他的道理,那就去尝试尊重对方的意见。至于未来到底得失如何,不过就是个缘分而已,你根本不需要执着。得到了,有得到的麻烦,得不到,有得不到的清静。
第三板斧就是要明白,如果你看重的不是道理,那么讲道理这件事压根就不重要。
关于这点我妈很喜欢拿她的闺蜜说事。我妈跟这个阿姨是一起从小玩到大的,而这个阿姨完全是一个被宠坏了的老公举。可能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可能是因为她年轻的时候长得漂亮受到万人追捧,于是她一辈子都属于那种不讲道理的类型,只要觉得自己面子挂不住了,她就炸毛。我妈喜欢她,是因为阿姨这个人超级够意思,我妈小时候上学被人欺负,阿姨为了保护我妈跟别人打过好几次架。其实阿姨自己也知道她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但是如果你当面指责她,她就会特别受不了。而我妈跟阿姨在一起就特别看重的感情,所以阿姨不讲道理,我妈就会跟着她一起不讲道理。至于这事到底对不对,咱们私下再聊。之所以我妈跟这个阿姨的友情能够保持半个世纪,甚至我妈生病的时候阿姨哭成了泪人,其实就是因为这点,如果你看重的不是道理,那讲道理这件事压根就不重要。
于是回到我妈朋友的状况。当她女儿很不乐意用客气的方式对待那些不怎么来往的亲戚时,作为母亲,如果能够尝试理解,哦!原来女儿不想跟那些亲戚有太多来往有她自己的理由。然后放下自己的观点,想到女儿这么做其实在未来也会给她减少很多麻烦。最后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亲情而不是道理,那女儿到底需不需要礼貌地对待任何人这件事就不重要了。
只要这样想了,那她其实就可以选择不去用指责的方式来对待女儿,而是对女儿说,我理解你,但是咱们最好做到伸手不打上门客,妈妈还要做人,你就装作懂事一点,给我个面子,出去打个招呼,只要面子上挂住了,你进房间做你的事情就好了,妈妈爱你。
如果能这样处理,说不定事情就能完美解决了。
四、
我最近一直很迷恋陈一发儿,之前看她在玩一款恋爱游戏的视频里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如果在某段对话中想要达成某个目的,那你的每句话最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这样就不至于让你原本的好意走偏。
这个观点当然不是发姐原创的,我之前在很多地方也看到过,而我对这个观点深以为然。事实上我也觉得,如果遇到不爽的时候只是一味地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事情就很可能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了,最后只会让矛盾持续加深。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使用了产生冲突的方式处理问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已经伤害了对方。
人生在世,并不会所有事情都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矛盾。于是我们要知道的是,除了分道扬镳这个选择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平时注意到这些东西,就不会使用攻击的方式对待别人了,也就不会让自己步入一个被动的局面,于是也就避免了莫名其妙的互相伤害。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确实可以选择不去察言观色由着性子对待这个世界,但是,如果你压根不会用温和的方法处理问题,那么产生矛盾就很可能是你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