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不要重要的禁止信息,这篇再仔细写一下它的影响。
接受到不要重要禁止信息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人生“决定”,也就是一个行为模式,并不断重复这样的模式。著名沟通分析学者John McNeel曾做过这样一个概括,对于不要重要的禁止信息,人们可能发展出以下几种决定:
对抗性的决定:I‘ll be great, bigger than life. 我要变得伟大,驾凌与众生之上。
这是为了对抗不要重要的禁止信息带来的不良情绪所作出的决定,也可以说是一种防御机制。做这个决定的人会努力使自己变得“伟大”,变得足够“重要”。McNeel说:“这样的人会不得不一直去实现自己对自己永无止境的期望。他们一定要留下自己的影响或赢过别人。与别人对话对他们来说成了竞赛,他们无法真正倾听,因为在听的过程中他们总在找机会插话或打断对方。”
另一种“决定”是绝望的决定:I'm worthless. 我毫无价值。
可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的人在内心认同内化了父母的不要重要禁止信息。他们或许有些像心理实验中试图逃出牢笼却每次都被电击的小白鼠,已经在自己的内在形成了习得性的无助。即便之后笼门不再通电了,他们也不敢再去尝试打开笼门释放自己,因为仅仅是打开门这一个想法就会让他们“回忆起那些年被巨人统治的恐惧“。在禁止信息的语境,"巨人"指的就是父母,在我们童年的时候,父母的智力和身体能力相比于我们都可以算上是"巨人"了。
从“自恋”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决定或许正好对应着所谓的“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当然就是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是VIP中P,自己权力大得可以飞上天,大家都要看我看我看我。
而“隐性自恋”则更微妙一些,“隐性自恋”也叫做“脆弱自恋(Vulnerable Narcissism)”,隐性自恋者很容易沉浸于对自己价值的怀疑中。我可以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在上共创式教练的课程中就曾经观察到,自己因为领课的老师在洗手间的镜子里与我对视后毫无反应,没有打招呼也没有微笑,就产生自己被轻视被忽略的感受。这其实是因为自己在内心模式中将领课者认同为有权威的“巨人”,而自己是无力量无价值的,随便就可以被轻视被操控。所以表面上来看,我虽然并不会将自己的需求驾凌于他人,甚至可能是对别人有求必应,但其实也存有着一种对自我无限关注的自恋,他人无意中的一个很小的行为都可能让我联系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并产生情绪和身体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