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舒雯
一、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举一个例子就会很容易了解。就比如说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魏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成立时间早,所以说他是占据了“天时”。而东吴的孙策、孙权则是占据了长江流域的天险,也就是说占据了“地利”,而在巴蜀之地的刘备,之前做太守的时候在撤退的时候都是百姓一路跟随,他也从来不抛弃百姓,因为百姓是他获胜的筹码,这是占据了“人和”。在我们那看来,孟子明明说的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为什么现在看来确实人和不如地利(因为蜀国先灭亡),之后是地利不如天时呢?实际上来讲,这是人的寿命导致的。因为在三家争霸中,结果如何都运营在后代的手上了。所以说,这个结果其实是并不能推翻孟子的想法的。如果你拥有了天下但是人心具失的话还有什么意思呢?这个国家迟早要灭亡的。多少国家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人心不足。而如果一个国家最后被灭亡的话,如果他是人心齐的话,那么还是会有人过来起义的。所以说,能打败一个国家的并不是说单单是武器,而是说人心。不然的话,就举一个例子,你如果赢得了天下但是之后众叛亲离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有一则,孟子讲的是关于接受礼物的事情。孟子在齐国的时候不接受齐王给的一百金,孟子不接受。而到宋国,宋王给的七十金却接受了。到了薛邑,田婴给了他五十金他却接受了。他的学生就问他,如果当时不应该接受黄金的话,现在接受了就是错了。而如果当时应该接受,但没接受的话,也是错了。也就是说一定是有做错的。但是,事实上他是没有做错,孟子是在该接受的时候接受,该不接受的时候就不接受。有些东西不该接受就不能接受,能接受的话就可以接受。
这一点就让我想起来了打老虎,很多贪官污吏就是没有做到像孟子一样,做到该接受的时候,不该接受的时候就应该辞去。他们总是控制不好自己,总是在不该接受的时候接受,就是因为这样的贪得无厌才导致了走到现在这种地步。
三、上下行效
在这篇中,主要就是讲的一个国家的国君死掉之后,国君的继承人问孟子该怎么办,而孟子所说的方法这个新上任的国君很满意,但是由于国家的大臣都不支持这个做法,而他也是刚上任的国君,没有树立什么威望。但是孟子却告诉他,让他自己做,不要管别人的想法,别人自然就遵从了,也没有什么不服从。这就叫做上下行效,国君其实就是起一个领袖作用的。而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不说那么大的,就说小的教室,有一个人起领袖作用带头学习的话,那么久会上下行效,起一个带头的作用。再小到一个家庭,如果爸爸妈妈其中有一个人很爱学习,那么这整个家都有一种书香的氛围。这个其实就比较像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你遇到什么氛围你就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这与一个氛围有着极其大的关系。
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想要让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得到,喜欢的事情都满足。但是又遇到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你就会遇到一种选择。人生会面临很多很多次的选择,然而每个选择都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你的人生。所以说,再选择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慎重,因为每个选择,每个艰难、重要的选择都是会决定你的一生的。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然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可能你会很舍不得,为此纠结很久很久。但是我希望,你的选择能够使你自己永远都不会后悔。哪怕是痛,并快乐着,你也要为你的选择坚持下去。因为是你选择的路,那么你就应该走完,哪怕是流着泪也要走完。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我们的人生中需要的是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义。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对自己一生的追求。他活着的目的就是知道并且钻研“道”是什么。这样他哪怕是死了也依然不会后悔的。让自己生于忧患之中,生于目的之中,你才不会迷茫,才不会总是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我们的人生不需要与别人攀比,只需要与自己的目的来比较就好了。人是为了自己而活着的,并非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