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前天上午游历琴江满族村,完了后转车去鹤上九头马民居,到站下车已是十一点多了。到镇上吃饭有两站路,来回四站显然不合算。从车站到古民居约八百多米。决定先去参观古民居,出来再到镇上吃午饭。
有村庄小路通向古民居,鹤上的村民房子大都新建造的,外观漂亮大气。美中不足的时常可见小广告,贴在沿路墙上,写着非暴力讨债,合法讨债等字样,另留有手机号码。这类广告在别的乡镇村庄也见过。估计当地人喜欢借钱做生意,或者是为朋友担保,常为债务问题惹上麻烦。大环境不景气,此类事发生的概率大了许多。
按照手机导航指示,走到一处三岔路口,路边有宣传标志,写着九头马民居字样,又有一辆景区常见的电动载人摆渡车停在路口。心想这电动车可能是送游客到汽车站的,待会出来乘它就省力了。
左侧院子大门开了一扇小门,中间门匾上写着“九头马”,旁边立着牌子写九头马民居。从小门进去,右侧为一大的建筑群体,目测长度估计百米以上。屋前空地上堆着建筑材料,中间有几处搭着脚手架,显然是在维修。
在边上的宣传栏里,看了古民居的历史资料,不禁暗自称奇。建筑群座南朝北,呈正方形,宽深各120米,分5列,主体建筑22座,周围6米高围墙,有专门院子分开操办红白喜事,由陈利焕父子历经数十载陆续建成,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竣工于1872年前后。
入大门第一座院子,里面正在办丧事,这也是死者为大的传统礼仪文化。我不便深入天井,只是在门厅逗留一下,拍了门厅屋顶的精美木雕,应该是属于“藻井”类的。藻井位于古代宫殿和庙宇殿内的上方,戏台和钟鼓楼有时也有用者,用于装饰和防尘。
同时藻和井都和水有关系,放在古建筑的顶部,有防火消灾的寓意。在古代是禁止居民用藻井装饰屋子的,有严格的限制。只是到了晚清,等级束缚越来越小,有的民居开始用藻井装饰自己的家。
边上一段被脚手架围了起来,难以窥探里面究竟。在右侧的小广场上,两只石狮子不规侧的摆放着,几张长椅上,三个工人正在午休打盹,另有两人在抽烟聊天,听口音是云贵川那一带的。福州这里的工地,基本上全是云贵川人在干活,其中川人占大半。上次去石竹山,连挑夫也是一口四川话。川人不仅输出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输出了各种美食,征服了全国人民的味蕾,此又是题外话了。
在一个小仄巷里,一位阿婆走了出来,随即,又有一位保安走了进去,我一时好奇,也尾随跟了进去。保安在前面开了右侧一门锁,我加快步子上前,也进入院里。这院子建筑比前面明显好许多,应该是修缮过的。四下瞧瞧,华屋高堂,无一不透露出往日的繁华,同时又映衬着今时的落寞。
听到正厅后面有说话声,我循声转到后院,是一方天井,同时是另一个院落的前门。大门敞开着,踏三级台阶入内(旧时进门进厅台阶皆是三级,寓意步步高升),有五六人在说话。瞧情形,应该是文物保护有关单位工作人员,下来调查文物保护情况。一位年长妇女正给工作人员讲解老宅木制门窗的故事。因为是当地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能从她的语气和神态中,大约是这些木制品如何珍贵,图案是什么,有什么寓意等。
再细瞧大厅,贴着喜字,挂着红灯笼,一侧有木牌,写着喜屋字样,那是专门给族人办喜事专用的场地。这院子里的藻井,和办白事的藻井图案不一样,是太极阴阳图,倒是符合男女结婚之义,阴阳融合,化育万物。那些砖雕、木雕,都是神话历史传说,大都取谐音,寓大吉大利之意。这里屋梁、木柱、门窗等,名贵木料,比比皆是,有根屋梁竟然是10米长的楠木。
我忽然明白,那外面的电动摆渡车,是送这几个人来看古民居的,应该是镇政府那里开过来的,根本不是平日里接送游客的,看来等会我还是要走一公里多,到镇上才能吃上饭。
参观完喜屋,随众人出了大门,再入前面大厅,从边门出来,原路返回到仄巷外。那几人往外走去,我继续向前走,走到围墙边,右侧有几级台阶下到花园,早已荒废,堆放着十几只蜜蜂箱,园内有一座凉亭,估计也是百年以前建的。左侧是通往另一边的石板路,路两边种着许多水果树。围墙有小门,可出去眺望,平畴万亩,群峰叠翠,溪水萦绕,心旷神怡,心中念及,百多年前这里的富足安乐,陶令公的《桃花源记》,也不外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