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称谓和客家的形成与发展

“客家”是一个民系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有“客而家焉”之意。“客家”的英语单词“Hakka”。

  客家的称谓:一是渊源于东晋南北朝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这一观点由著名文学家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中首先提出来,后邓迅之、雨青和陈运栋等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二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系指外来人之意。持这一观点的有我国的王力教授(见其所著《汉语音韵学》)和日本的小川琢治、美国的康斯坦保等学者;三是由“夏家”或“河洛”对音而来的一种称谓。持此观点的有陈美豪、陈修、陈百川等学者;四是历史上曾充当佣客的中原南迁人的称呼。这由学者刘佐泉在《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提出。反正,“客家”原本是对附籍而居的外地侨民所使用的一个历史学或社会学名词,后来,才把它作为人类学或民系学概念,用来称呼具有共同语言(客家万言),认同赣、闽、粤区域文化(客家风俗)的特定人类群体。

  客家的形成: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客家是客家先民经历数次由北而南的迁徙过程中在赣粤闽边区形成,但具体何时形成有多种看法:一是东晋说(吴炳奎);二是始于五代至宋初说(罗香林);三是成于五代而孕育东晋说(陈运栋);四是南宋说(吴松弟);五是明清说(王东)。

  客家的发展:南宋末年,由于受到新一轮移民潮和自身人口发展的压力,赣南、闽西的居民开始向人口稀少的粤东地区发展。特别是由于元兵的入侵,又引起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再一次大动乱,抗元失败后成千上万的将士有的便流入到闽西、粤东地区。自此时起,一直到元末明初,源源不断的赣南、闽西居民流向了粤东。明代中后期,粤东的居民有的返迁赣南、赣中甚至远迁浙江、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一部分则跨海越洋播迁到台湾、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