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个比较主动的人。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独门独户,我总是特别羡慕那些住在院子里的小孩,他们站在自家门口喊一声就会有小伙伴出来一起玩。大概是从小就比较害怕寂寞,因此我总是主动的跑去小伙伴们的院子里找他们玩。那时候鬼点子也比较多,一群小孩子一起我总能想到大家一起开心玩闹的法子。
小升初的时候,几个在学校里玩得好的同学相约好了要一起去县城上初中,于是大家都填报了那所当时升学率全县第一的中学。心中不免欢欣雀跃,小升初是一个长大的标志,而远离父母去到县城上学更是独立的一个开始。但是,临近开学,几个小伙伴纷纷告诉我她们不去了,留在镇上的中学。我黯然神伤,最终就自己一个人踏上了那趟旅程。那时候住校,和同样大都是来自乡镇的同学们几乎都能打成一片,大家也比较团结,一致对外。
那时候我也特别重视每一个朋友。每到大家狂欢的节日,我都会给朋友们准备贺卡或者别的礼物。甚至会记得大部分朋友的生日,也会精心准备礼物送去,如果是相隔太远的朋友,我会用心送上祝福。逢年过节,我也总会用心编辑一大段文字祝福,群发给所有我有号码的人。QQ空间看到朋友要过生日,尽管是使用系统自带的礼物,我也会挑选给每个系统提示给我看到的人。对于曾经玩得好的朋友,我会隔三差五的给他们打电话,邀请他们一起玩。在桂林上学的时候,身在国际旅游城市的缘故,我总是时不时地邀请我的朋友去那里玩,尽管最后去成的就只有那几个。
刚从外地回到家乡的城市,很多原本在这里上学的同学朋友也留在了这里,回来之后就主动地给她们发信息邀请他们一起玩。很多人都是嘴上应承很快,但是即使把饭席开好也会以各种理由缺席。有个以前玩得很好的朋友,我邀请过她很多次,没有一次成功,就在我刚要放弃的时候,却阴差阳错地在街上偶遇,终于得以成功“约到”。还有以前的同学,我尚且把她当做朋友,见她发说说定位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就主动去找她。然而她是个每次发友谊相关内容都会艾特她的朋友的人,而我从不在内。还有一些朋友,平时无论大事小事从来没有联系过,当他碰到英语相关问题的时候,就第一个想到了我。一般情况下对于认识的人的请求我几乎都会帮忙,除非我真的不会的时候,但往往这时候他就会操着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你个英语专业的这都不会啊!你就是不想帮吧!还是不是朋友了?”不是了,你走吧。
我不得不逼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究竟哪些朋友才是值得我主动去联系的,哪些感情才是值得我主动去维系的呢?真正把彼此当做朋友的那几个人,即使平时不联系,凑到一起还是能够天南地北,相谈甚欢。真正把彼此当做朋友的那几个人,有事时言语一声,能帮则帮,不能帮也会想办法帮。而其他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只要不主动去联系就始终“躺尸”联系人列表的人,有事没事,都叫不到一起。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是讲当今社会太过现实化和物质化,彼此有利益关系的人,即使八竿子打不着也会有一方腆着脸贴上去。即使平时根本没有联系,他有求于你时就会理所当然打着朋友的旗号要你帮忙。而当你有所需求时,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人的。当今社会充斥着太多的无用社交,很多所谓的朋友、同学,大多数都只是点赞之交。怎么说呢,就是彼此都躺在联系人列表里,偶尔在朋友圈或者QQ空间发一条动态,手指爱动的就顺势点个赞。慢慢发展下去,很多人就连赞都不愿意点了。还有一些人是在手机通讯录里躺着的,逢年过节群发一条短信,收得到回复的寥寥无几,有很多甚至不知道号码是否已换。看各类列表觉得自己朋友很多,但是真正可以叫出来的,永远都只有那几个。放弃无用社交,还能为自己省几毛钱。
现在,无论是过什么节,我再也不会编辑短信群发出去。但是无论收到谁的群发短信,我都会回复。现在这样物质化和利益化的社会,能够想起我就觉得很知足了。只是我再也不会主动去联系谁,再也不会拿热脸贴谁的冷屁股,毕竟维系一段友谊也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