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是一个社会人必不可少的,在聊天的过程中怎么能让话题保持始终存在兴奋点上,不至于让聊天变得百无聊赖。这是一门很高的学问,也是一个情商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大学的时候,在宿舍聊天聊到游戏,有一个声音出来我有个朋友玩的超牛X,聊到出国那熟悉的声音准时出现“我有三个朋友在美国,对了还有一个在新西兰”;这种声音已经成了聊天的模式,只要他在,他那些牛B哄哄的朋友就在。有个同学会故意挑逗他,就问周同学你朋友做这个吗?随即而来的是一阵笑声。
这样的情况有个很极端的例子,一旦这个套路一出。对方毫无招架之力:你这个不对,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做这个行业的是个大咖他告诉我的。然后真的就无言以对,解析一下套路:第一这个朋友你永远见不到;第二用牛X的标签把他捧到天;第三身为屌丝就此在这一轮聊天中败下阵来。
很难想象当一个人说“我有一个朋友”他脑海中是谁的图像,还是信口雌黄的一顿乱说,只为在聊天中成为那个“胜者”。把“朋友”变成了自己人际交往的标签,什么场合都会脱口而出。反而不会让自己的逼格提升,往身上贴这些标签就像古代小孩穿的百家衣。借别人的身份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对方对传递的信息没有反驳之力。因为“那个朋友”并不在聊天的场景之中,这就会稳固此次聊天的“优胜者”。
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不是靠”朋友“来实现的,马云马大爷在演讲过程中,要是提关于”朋友“这样的话题,他只会说某某公司某某总和我谈论这件事的观点是怎样怎样的。他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感和公众认同感,所以他的格局不需要标签。当然这里说”有个朋友“并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是适当的运用”朋友“能够提高话题的含金量。一味的靠”朋友“这个字眼来吸引别人的认同久而久之会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给人一种:你朋友那么牛B,你怎么那么low?
用这句话能切入到别人的聊天话题之中,即使观点被否定了,至少还有”朋友“这件外衣可以保护。这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法宝,在有争议的话题中可以全身而退。在提及”朋友“这个字眼的时候,心里的活动是怎样的,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认识的人和朋友之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别以为和马云有合作关系那就是你的朋友,因为谁还不会一个月在淘宝上消费一下啊?
建立自己的人脉,也就是朋友圈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见人就拿”朋友“说事。社交是一场追逐的游戏,即使你真有一个朋友或者很多朋友,站在看台对旁边的人说,看!那个谁谁是我朋友,我们一起怎样怎样,可那又怎样,只会离那个”朋友“越来越远。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算口中有再多的朋友,不是存在你的脑海几秒就”死了“,就是他已经脱离你的生活。陷在拥有”朋友“的氛围里也只是看起来很美好,也许你口中的那个”朋友“是你自己想要到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