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 黄庭坚

文|翌汐

双十二,铺天盖地充斥着各种打折广告,各大电商纷纷推出书籍促销活动。当我兴致勃勃地选了一堆新上架的书准备下单时,脑海里突然跳出了一个声音问:“你看的这么多书里,值得翻第二遍的有多少?那些值得翻第二遍的书,能抽出时间来真正翻第二遍的书有多少?”

心下一惊,弱弱缩回点击“一键下单”的手。

于是我去搜索了一下“全球平均每天有多少本书出版?”有回答是“67400000本”……也无怪乎我们有“知识焦虑症”了——因为看书的速度永远都赶不上书籍增长的速度啊,哪怕立下flag说一年读完100本,那又怎样?依然还是浩繁卷帙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已,甚至连一小部分都算不上。

可不能因为书多,就不读了啊?

别急,先听古典在《跃迁》这本书里转述过王小波讲过的一个笑话:

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
--好点了吗?士兵。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
--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发现了吗?我们在朋友圈里读的掺了无数“鸡精”的鸡汤文字、读的通篇只有一两个概念的励志书籍、那些掺了各种不求甚解的个人理解和并不准确的数据的所谓畅销书,其实都是别人嚼过吐给你的“口香糖信息”。这样的信息和书籍,占了市场的大部分,而真正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书籍,其实寥寥无几。

我一直觉得读到一本好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尤其是那种几乎每页每句都恨不得划下来,拍案赞叹的书,能遇上一本实在不易。这些好书,是常读常新的---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这样的好书,重读两遍都比新读两本畅销书要划得来。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遇见这样的好书。

其实我读书也常常踩雷,但踩着踩着也慢慢有了经验:要么靠时间来检验,要么靠人来检验。

靠时间检验的书,指的就是经典了。

比如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读好几本科普类的畅销书,可能还不如一本心理学典籍说得清楚。又比如读很多为人处世的鸡汤,可能还不如一本《论语》深刻。读很多网络小说,最后发现还是经典名著更加回味无穷……

话说王佩的一篇文章说给自己设了一个条件:If 拿起手机,Then 读《唐三百》。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有趣,但仔细想想确实啊,《唐诗三百首》哪怕里面的诗读不太懂,读个意境也不错,一不小心还能增加文化素养呢,而且读短短的一首诗比刷手机可节省时间多啦,于是我默默地在洗手间放了一本《唐三百》……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靠人来检验。

这是两层意思,一个是看书尽量挑作者,这个作者如果一贯靠谱,那么他写的每本书都不会太差。比如我一直都很信服的李笑来和万维钢,无论他们出什么书,闭着眼睛买就对了。还有一个就是找那些书里理论引用的出处,比如《刻意练习》就很可能比其他很多学习类的书籍靠谱,因为是很多畅销书都引用这本书里的数据和理论,那么至少是作者们帮你检验过这本书的质量了。

很多道理,经典书籍中早就言简意赅地说过了,比如康德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这句话被多少鸡汤和畅销书衍生成文,可其实你看,真正精辟的哲理早有先贤们深刻洞见了啊。

所以有时候我会想问,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量真的如我们所以为的也呈指数级别地增长吗?恐怕不是的,有时候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往源头去寻找罢了。越源头,越浓缩,越值得反复咀嚼。

我也觉得,读书和饮食一样,如果不挑那种富含营养的书,那就像是吃垃圾食品,可能吃得很饱,但滋养不了身体。如果只在意读书的数量,那是不是算是精神上的暴饮暴食呢?

读书贵精不贵多。

—— 正如朱熹所说: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38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绚丽八月,终要告别。好习惯越建越多,速读初显效果,一月读完36本,发现原来不是不会发生,而是愿不愿让它发生。...
    西岭雪2025阅读 37,395评论 60 269
  • 难度指数: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卡片作者]刘克亮 学会一种新知识不如掌握一种获取知识的...
    Jean_zz阅读 3,696评论 1 64
  • 我梦见你了 可是我不该梦见你 我迷茫着 抱着枕头想哭就哭不出来 我不该想你 正好,我也没有想你 可你却这么突兀的冒...
    帆与忛阅读 261评论 0 1
  • 01 读者A来信说,自己交了个有钱的男友,但是男友似乎对自己没有那么大方。A和男友异地,A每次放假都会去看男友。本...
    遇见莲心阅读 1,314评论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