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今日,再次重读国内精神分析大师曾奇峰教授所著《幻想即现实》。之所以选读这本书,是因为曾在着迷于精神分析的学习中,听过曾教授的网络视频课《初级精神分析》,折服于曾教授将精神分析这门高深莫测的学科用充满烟火味的生活案例诠释的的通俗易懂,清清爽爽,干脆彻底且刀刀击中要害。在曾教授的授课中你会沉浸其中,时时会有一种被刺痛后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就将曾教授仅写的两本书《你不知道的自己》和《幻想即现实》收入书架中,工作之余就读读书中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说法,拓展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边界。
话不多说:先将今日所读《不满是自己对自己的攻击》文中的精华摘录如下:
1.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2.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看看婴儿,他们那种安详、沉稳的神态,就是自我满足到了极致的表现。他们也有资格对自己满意;作为造物主最杰出的产品,对自己不满意实在是对造物主的不敬。
3.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人,想让自己脱胎换骨的人,都是把别人或者环境对自己的不满植入了内心。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外界的攻击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攻击。
4.“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猥琐”。越谦虚越猥琐,谦虚到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
5.很多人对赞美别人吝啬,意识层面的目的是害怕别人变得骄傲然后落后了,潜意识层面呢,则可能是别人的成功引发了自己的焦虑,所以才那么小气。
6.对自我的赞美和接纳,是对老天造物的认可,是对父母的基因和养育的敬重,是对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人的肯定,也是送给所有关爱自己的人最好的礼物。
这篇《不满是自己对自己的攻击》,仅看标题,就被一下子牵动出感觉来。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生活中,不满如一个幽灵,缠绕着每一个它能够遇到的人,它使一个人的很多方面都沾染上不满的味道,面容,皮肤,身材,学历,知识,性格,财富,地位,声誉,环境,等等。比如,他会说:“我眼睛太小了,我太矮了,我收入太少了,我的工作环境太糟糕了,我的学历比不上同事小王,我的性格不够温柔,等等”,或者他还会说:“你长得太丑了,你工作效率太低,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你和小王比起来差太多了等等负面词语通过指责别人来逃避潜意识中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当一个这样的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发现他已经被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打垮了。这种对自己的不满是从哪来的?我们又如何化解对自己的不满呢?
一、对自己不满是因为我们总是过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都会有两套标准:
一套是自我的评价系统,另一套则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系统!那些未成年人,又或者心理成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往往更多的依赖于他人的评价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慢慢地趋于成熟,我们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则更趋于自己对自我的评价。
心理学家库利曾经说过:“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他人的评价对于一个人的对自我认知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真实的评价会让人感觉自我很良好,坏的评价会让人产生一种糟糕的感觉。那些说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活出你自己”等类似的话,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抗拒机制,那是一种自我有意识的用技巧的来逃避真相,麻痹自己试图让自己的内心能够更加好受,让自己不用面对现实的一种抗拒成长的手段!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过份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呢?
用原生家庭理论来讲,就是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来自于父母饱满的,持续的,无条件的关注和爱,就会导致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缺失,需要靠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才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自尊感和价值感低。
生活中,大多数父母步入婚姻的殿堂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意志并不饱满,乃至于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抱着太多的期待和要求,如果孩子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他们总会带着许多的不悦,进而产生许多负能量的宣泄!本质上父母之于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可孩子那边感受到的却是:
1、如果我不听话,我妈妈就不喜欢我了;
2、如果我不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念很好的大学,我爸爸会非常的失望的;
3、如果我不能赚老多的钱,我在我爸爸妈妈面前就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4、我明明不喜欢这个专业,可我父母觉得将来这个专业好找工作;
5、我明明没犯什么错,我已经表现得很好呀,可是父母为什么还是不喜欢我?
(所谓负能量宣泄,你不需要犯错,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如果我不能按照我们父母的意志去行事,那便意味着我的父母不喜欢我们;甚至有些时候:哪怕我们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行事了,可我们的父母还是不喜欢我们,我们总会遭受到莫名的攻击,平白无故的负能量宣泄,乃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非常可怕又可悲的认知:全世界都是不喜欢我的,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也许你会觉得“全世界都是不喜欢我的,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句话有点儿危言耸听,可事实上这一点也不。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很单一,在孩童的眼里:父母就是全世界。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那便意味着:全世界都不喜欢我们。世界本应该是阳光而美好的,可我们感受到的却只有阴霾,我们的价值感又如何才能建立起来呢?我们又怎能对自己满意呢?
二、如何化解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呢?
化解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就需要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1、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2、以我现在的现状,我能做到什么程度;3、他人的观点对我重要吗,我有必要过份在乎他人对我的意见吗?4、一段关系里谁才是最为重要的,他人喜不喜欢重要吗?
多多反思一个问题:我想要的是什么,他人的认可,又或者路边愚妇对于你的看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确实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与他人来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己!可是你也要知道,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有些人是凹透镜,可有些人却是凸透镜,而且不同的人,碍于知识、年龄和阅历的不一,每个人凹凸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正如叔本华所言,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他人情感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活动变得漠不关心,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
没有人会在乎真相,公众从来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将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任何一种被普遍持有的观点,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思想,都将是极其愚蠢的,因为它曾经为大多数人所相信。(尚福尔)
一块金子不会因为大众说它是一块瓦砾,它就成了一块瓦砾。同理一个人的品质也不应取决于他人对他的评价。希望大家能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音乐家已经知道,除了一两个人之外,所有的听众都是聋子,那么是否还会因这些听众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而沾沾自喜呢?”
太多的人只不过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过份执著于他人对自己看法那是对我们短暂而又美好的一生最大的亵渎!
一个人只有找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尊重自己的感受,真正的爱自己了,内心才能慢慢地圆满起来,进而生出健康而又无私的爱,爱他人也爱自己,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不过份在乎他人看法,才不会对自己不满,才不会攻击自己!
本文部分摘选自公众号“阡陌小野”的文章“为什么我们总是过份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