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讲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回,一位樵夫在森林里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后来樵夫在森林里迷了路,遇见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他。第二天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的很好,但是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被偿,你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再次遇到了母熊,他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你那句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一些带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心理上遭到侵害,虽然比起打架,它显得文明得多,但是它的影响力可不比一般暴力小。
“伤人以言,胜于矛戟”。或许只是图一时口舌之快,或许只是不经意之言,但是你的话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对方。语言暴力先是软刀子,最后就会变成真刀子,千万不要忽视语言暴力的危险性和其严重后果。
(二)
还有张爱玲和她母亲的故事,也许更能说明语言暴力中潜藏的能够被称之为悲剧的东西。
因为父母早年离异,张爱玲一直跟父亲生活,缺失母爱的一段时间,令她更加渴望那份爱。她说她一度认为母亲是美丽与光明的象征,母亲的一切都是好,令她心向往。后来她从父亲家中逃出投奔母亲,母亲接纳了,令她一度很感恩。
母亲对她不算不好,请了一个犹太教师给张爱玲补习数学,每小时五美元。还教张爱玲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并告诉她如果没有幽默天赋,千万别说笑话。母亲一心一意想打造出一个优雅的名媛出来,但不幸,张爱玲不是这块材料。
她没有那种活泼妙曼的风范,始终学不会巧笑浅嗔,一笑就嘴巴全张开,一哭就是青天落大雨,让母亲很失望。除了写在脸上的质疑,母亲还会冲着女儿咆哮,声称后悔当年认真照顾她的伤寒病,还说她活着就是为了害人。
她发泄完情绪,该干嘛干嘛去了,却让张爱玲长久地不安。她说,“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因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对于一个孩子,父母就是全世界,她和父母的关系,也决定着她将来和世界的关系,跟父母之间是轻松,是紧张,是尖锐,还是柔和,她将来和世界也会是这样。
所以在之后的朝夕相处中,她敏感的心灵更真切感受到母亲的打量:自己在女儿身上的投资是否值得?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清晰意识到这之后,她便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将从母亲那暂时拿来的钱完整还上。
嗯,还了你,你就不是我的债主了,就不可以再对我品头论足挑三拣四,让我一生活在你质疑的目光里。还了你,我们就不相干了,你就不能那么理直气壮地对我责难,你不知道你责难的,是我的一整个世界。就是这样咬着牙关凛然地坚决。
她坚决到在胡兰成逃亡时需要钱,她都心坚如铁不将自己用来还母亲债的金条拿出来,并且设想好了最绝然的做法是将钞票放在一打深色的玫瑰下,装在长盒子里还给母亲。这用了她少女时代积攒起来的所有意志和决心,谁也无法抗衡。
后来,母亲回国,张爱玲选了个时机去还钱。没有玫瑰,没有长纸盒,二两小金条放在手心,简直担心会从手指缝里漏掉。她还陪着笑递过去,感谢母亲为她花了那么多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她说这是还她的。
这一招对母亲的打击。不管张爱玲说得多么客气,她怎么会不明白,这两根小金条上,聚集着的决绝与冷酷,她这样对女儿说:“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子’暧。”并落下泪。
所以,也许她们母女最大的隔阂在这里,张爱玲始终高看了自己的母亲,像她五岁的时候,仰起脸看着她母亲梳头,以为她是那样美丽、强大、不可攻克。她也因此高估了母亲对自己的伤害,母亲一个也许过于随意的举动,被她读出太深刻的恶意。假如她能明了她母亲不过是个普通人,不可能处处完美,做事也欠思量,是否就能在更早的时候,多一分释然与原谅?
而母亲则是低估了女儿,当那些语言脱口而出时,她还是把女儿看成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为自己的那些情绪发泄,不会在她心里留下痕迹——“反正是为了她好”,做母亲的,通常以为“政治正确”就够了。
(三)
人是语言化的动物,这意味着,语言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家库利关于“自我”是这样定义的: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一个人的自我感知,以及价值感、个性特征、诸多的心理伤害,很多时候是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语言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在孩童时代就已经发生,许多家长在生气时,会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这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感知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将伴随一生。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小孩?”或者“你怎么这么笨!”,而这两句貌似生活化的唬人台词,分别位列台湾人本教育基金会曾经公布最阻碍“爱的传达”和“学习思考”的十大破坏性语言第一名。
家长经常犯的一种错误叫以偏概全,把孩子某个行为方面的缺点放大到整个自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家长这种以偏概全的定义会被孩子内化,内在的批评声音随时都会活化。比如,每当失败时,这种批评声音便会成为一种思维反刍式的喋喋不休:“你没用、你永远做不好、你去死了算了”。
语言暴力是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一旦遭到了这种伤害,即使身上的疤痕褪去了,心灵的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著名作家三毛小时候因数学成绩不好,而挨老师的责骂批评,自卑且敏感的三毛因此患上自闭症,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呆就是七年,再也不愿去学校。直到成年,三毛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我们许多孩子是在呵斥声中长大的,很多孩子清楚记得老师、父母、同学是如何用语言深深伤害到自己。
(四)
这是新加坡的一则公益广告,以此来告诉我们语言暴力的恐怖。可能平日里,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语言有多么的伤人,这张图可以提醒我们,有时候只言片语会中伤到你最亲的人,并且是一种长久的伤痛。
或许有人说,我直率不虚伪,所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若你换位思考一下,同样的话,你会的确发自内心的愿意听到别人对你说吗?其实不虚伪只是个华丽的幌子,你只不过是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只顾着自己一时痛快罢了。
《圣经》说:要快快地想、慢慢地说,语言是武器也会伤人。请试着成为自己语言的主人,带着善良、慈悲再看着对方的眼睛慢慢说话。这也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练习!这样的我们,会建立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品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送给不断成长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