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我,正于北方的寒冬里,用冰冷的手,用着无法言语的激动的心情,写下此文。
刚读完《边城》,其中缠绵的纠葛与说不尽的,真挚的爱一时让我不知从何说起。一时语塞,只先将此书内容粗略道来。
《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峰峦叠翠,山水交融之景下,茶峒镇上有一对爷孙——老祖父与孙女翠翠,在镇子的河边当着摆渡人。翠翠父母很早便走了,她自幼与老祖父相依为命,在一个破渡船上,与她心爱的黄狗,用热情与善良送走一批又一批过渡人。茶峒地区有一户船总,名为顺顺,他又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这三人在这带可谓深得人心,可兄弟俩前后都爱上了翠翠。老二傩送在端午的龙舟赛上夜晚偶遇翠翠并爱上她,而老大则是在几年与祖父的来往中渐渐爱上翠翠的。(但比起时间,是傩送先爱上她的)兄弟俩互相袒露心事后,兄弟俩决定不用当地野蛮的决斗方式论胜负,而是以“走马路”的方式——唱山歌“决斗”。然而,这山歌只响了一夜——傩送浪漫、悠扬的歌声让老大无力对抗。这歌声并未被翠翠听见,而是老祖父,听了一宿。老大在此后在悲伤与失意中走上了驾船做生意的路子,却不幸被水冲走,孤苦死去。天保的死深深刻印在傩送心里——以至于他甚至怀疑老祖父是造成这一切的元凶,为此,他不久出走。一夜,下了大雨,夹杂着雷声。雷雨将息之时,祖父走了——翠翠唯一的依靠走了,船走了,白塔倒了。最后,老军人杨马兵热心陪着翠翠,以渡船为生,等待傩送的归来。
讲完小说内容,暂且先讲述一下《边城》这本书的背景。这本书是沈从文先生于1931年完成的。书中描绘的是我国湘西的美妙景色——古镇、吊脚楼、渡船、青山绿水,以及说不尽的淳朴人民。如今的湘西也同是如此。
书中的人物塑造淋漓尽致——没有反派这一类衬托角色,却使小说一波三折,读起来沉浸其中。翠翠,自始至终保持着她的纯洁与善良,对于悄然而至的爱情不知所措,一步步地,慢慢地成长。祖父则是为了孙女,想尽方法为女儿找到一个依靠。他怕呀!怕她失去自己之后,无依无靠,孤苦地活着。大老二老,,则是演绎着至亲地情谊。即便是爱上了同一个人,他们也会为此让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种兄弟之争何时不曾有,但在淳朴的兄弟俩之间,哪里来“相煎何太急”!还有,还有……还有许多人美好的心灵出现在书中,他们均以他们希望的姿态完成了谢幕。
祖父不免又勾起我的伤感。朴实的愿望——天下父母的愿望,到最终都未实现。他小小的愿望牵动着心,随着渡船,远走高飞。说着笑话、煮着茶水、时而高歌,摆渡,摆渡,在这小小的边城里,拨动清波,望漫山青翠。幸福,悲苦,慈祥的老人,于喧嚣中,安静地走吧……做着永远醒不来的梦,在边城里,悠闲地,继续摆渡……
对于《边城》,总有人会去问道傩送是否会归来,我觉着探究的意义寥寥。以客观的角度亦或是过分剖析人物去探寻一个不存在的结局意义确乎是寥寥的。傩送是否归来,是本书结尾所留下的一个“希望”。不论他回来与否,总有一份期待停留在一只茶峒的渡船上。换言之,这个结局是一份美,一份无止境的期待。傩送的走,是出于各种原因——兄长的死,猜疑,以及多方的压力。他可能永远无法归来,但他的归来永远会是一份期许。
《边城》是一本书,也是一个时代,它承载了许多东西。也许,沈从文先生写作时不会料到这本书会怎么样,他不过是在讲述故事罢了。但却讲述了一份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湘西的美、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美——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吧!
写到这里,也就是本文的尾声了。读完此书,无言,惆怅,却倍感温暖。若还要说什么,也即是如此了。
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