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阅读启蒙老师

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

——余光中

余光中

(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过去数十年,这位成就极高的文学大师,留下了无数关于阅读、教育和文学的思想财富,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借鉴。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余光中先生最宝贵的“阅读”箴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阅读启蒙老师”

“我一进中学,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接下来是读《留侯论》,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

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见我颇有进步,也真有兴趣,便又教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滕王阁序》《阿房宫赋》。

父母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异常亲切。我习诵着这些古文,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

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英雄故事塑造品格  艺术诗歌充实心灵”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多吟诵古诗,从事何种职业都超凡脱俗”

“我吟咏古诗的方式,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

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感性的生命所在。只用今日的国语来读古诗或者默念,只恐永远难以和李杜呼吸相通,太可惜了。

即使孩子将来不当诗人,诗文教育也能内化为高尚的情操,他们会更懂什么是美、什么是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超凡脱俗。

中文是美丽的、了不起的文字,语感的培养注重吟诵,通过吟诵去体会其中的气势节奏韵味。用分析的、概念式的东西来教诗歌,会破坏美感,败坏学生的文学胃口。”


“读书不得其法,一味多读毫无意义”

“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书是绝对读不完的,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一味多读也并无意义。不过,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

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说:

‘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

所谓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

“每天至少阅读两个小时”

“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两小时来读书,不要想着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着怎么去帮助他人。借他人的东西要还,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孩子,我希望你是个踏实的人。人生太过短促,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如果你是个美貌的女孩,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你得到的东西太过容易,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浮;如果你是个极聪明的男孩,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

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放弃。

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你要会流泪,会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希望你不要媚俗。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要学会欣赏真,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

孩子,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地长大,会渐渐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点地加以改正。”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

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学生时代读的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甚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同学之间互勉的风气也很重要。巴蜀文风颇盛,民间素来重视旧学,可谓弦歌不辍。我的四川同学家里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校中炫耀,乃得奇书共赏。每遇奇文妙句,辄同声啧啧。

有一次我们迷上了《西厢记》,爱不释手,甚至会趁下课的十分钟展卷共读,碰上空堂,更并坐在校园的石阶上、膝头摊开张生的苦恋,你一节,我一段,吟咏什么“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后来发现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也激赏了一阵,并传观彼此抄下的佳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