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2009年,一艘前往索马里的货船,和一个船长。没看电影之前,我还是有些诧异的,在我印象中索马里海盗的新闻还没过去多久,怎么都拍成电影了。
故事开始于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菲利普船长在结束休假之后回归工作岗位的路上,车的副驾驶坐的应该是他是妻子。这样没看几分钟,我就产生了一种这是一部家庭不和但是历经苦难之后重归于好的温情剧。可是开头这段漫不经心的“家长式”对话才让我明白,原来这是船长对自己孩子的忧虑。看完之后再回想这段,也许正是这里的伏笔改变了我的想法。“一切都在变化……孩子的日子不会好过。”只看字幕,还以为这是两位中国的家长。
之后,镜头切到了索马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索马里,荒乱,贫穷,还有人没鞋子穿,但好多人都有枪。似乎是一副标准的第三世界被万恶的美帝国主义压榨之后只能揭竿而起的景象。后面也提到了,发达国家虽然经常从这片“国际海域”经过,并且带来了资助非洲朋友的物资,但是这样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正是这些善意的资助断掉了这些国家的活路,传统的渔夫根本没有能力跟大规模的机械化捕鱼船竞争。
虽然这里选海盗的音乐明显是为了让人觉得有一丝淡淡的反感,似乎是想说明他们是不义的。可是这样的正义就建立在:美国人开着大船来,用高科技捕走了这里所有的鱼,使得非洲这些落后的捕鱼国家越来越穷;然后美国人又开着装满了慈善物资的船,遇到了因他们其他船只被逼出来当海盗的人们,在被抢劫之后出动精锐部队杀掉海盗,匡扶正义。正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此时此刻,深受社会主义教育洗礼的我不禁开始同情这些索马里的海盗,而影片的走向似乎也有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的还有善良本性的海盗。海盗的小头目机智又勇敢,在船长狡猾的用广播自导自演的一些空军救援的对话之后,其中胆小的一只船已经望风而逃。所以,剩下的一只必然也是充满勇气,不惜一切的。甚至在我看到经典的船长给家人写信说“我爱你们,在上岸后联系”等“必死征兆”之后都觉得心头一怔,这些海盗还真有两下子。
当然,货船毕竟是货船。为了运营成本等等,终究战不过海盗的。相比最后付出的代价,似乎之前在每一艘船上配备一定警备才是最经济的方法。可是防患于未然这样的事情,是从来不可能做到的。人们必须在被海盗抢劫无数次之后才知道去花大代价保护,于是也就有了我当时在新闻联播上看到的索马里国际护卫队。谁能想象,在这样的一艘美国船上面,连一只枪都没有?
亡羊补牢的故事只有一种结果,可是却能有不同的解释。在海盗上船,机智的船员跟海盗们斗智斗勇之后保住了货船,却让海盗们劫走了船长作为人质。此时电影才出现了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美国视角。一瞬间,实力藐视全世界的美国海军极其富有经验的决定以和平方式沉着应对,但却仍不放弃以武力解决。在海空并举,出动了美国海军长相和装备都最顶尖的部队之后,补牢这样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在船长被挟持的时候稍微慢一些而已。
最后当船长被救出至医疗室的时候,医生的嘴一直不停地在问,你哪里疼,哪里受伤了,怎么回事,深呼吸。可是船长却哭了出来,在生死一线之后,他询问他的家人,可是医生却很烦躁的提问一些很专业的问题。居然没有人问,你还好吗?一句how are you,这不是每个人学的第一句问候语吗?
写了这么多,这里才到了我的祖国问题。起初我觉得我是一个索马里人。我生活的国度充满创伤,世界上的一切欢乐似乎都与我无关,并且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所以我要反抗,我要用暴力反抗这些没有流血的暴力。我不服,因为你们的正义就是牺牲我的利益,我要用邪恶战胜这种虚假的正义。既然都是为了利益,得到利益之后的美化工作自然有人来做。就像片头征集海盗的镜头,当老板们开着车来到村里,大家争先恐后的前去报名。就仿佛是我们在战争片里面看到的义勇军一样。每个人都是怀着一颗暴富的心,才甘愿去冒险。道德的可怕之处在于,这个时候没人觉得自己出去当海盗是错的。所以当你给我四万美金的时候,我真是笑了。海盗也是要纳税的,我抢到的钱并不等于我能支配的钱。我也有孩子,也有家庭,我甚至还有一个美国梦。去纽约,开跑车。一切尖端科技装备的美国海军,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种讽刺。
可是后来,我又想起了影片开始时船长和妻子在车上的对话,我才发现原来我是那个美国人。高端奢华的美国梦,也不过是能够在开着车的时候忧心自己的子女问题,能够在绝望的时候写一封邮件给自己的家人。而不是抱着自己的枪坐在沙滩上抽着烟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怎么活,自己的家庭是否幸福。我也只是一个身在美国的人而已,美国梦也只是美国的一个梦。美国有很多电影,很多故事,说人们背起旅行包就去世界旅行,可是身为一个船长,却永远不能选择自己的航向。就像那个索马里人说的,在索马里只有海盗和渔民两种职业,也许在美国有很多。我发现美国确实有很多职业,只是我却不能选择其他的。你们羡慕我的生活,但是却没有看到我的烦恼。
很多人会说,那我宁愿选择美国式的痛苦。可惜大家都没法选择。
http://ghoo.us/post/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