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不久前我曾读过有关“参与式文化”的读物,如今,我在《文本盗猎者》中又读到了类似的内容,没有想到这两个概念都是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或许《文本盗猎者》是“参与式文化”的进一步细分。
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
这本书出人意料地“接地气”,其主要议题聚焦于粉丝文化。作者开篇即以“回应现实,深入其中!”作为第一章的主题,巧妙地利用了公众对粉丝圈的常见误解作为起点。这些误解包括但不限于将粉丝视为“盲目消费者”,或者认为他们会“耗费毕生精力去钻研与电视剧相关的琐碎细节”,我从这句话中仿佛看到了当年热衷于《甄嬛传》的自己,甚至将粉丝行为定性为“给低价值文化产品赋予不恰当的重要性”,这更是让人忍俊不禁,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的好奇心和期待。由于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阅读下去。
二、“粉丝参与式文化”的社会现状与成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粉丝文化往往被视为一种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这种观点可能源于对粉丝文化的不了解或误解。粉丝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中诞生。
亨利·詹金斯书中将作为媒体受众的粉丝定义为通俗文化的盗猎者,强调粉丝对已提供文本的解读。相比于Web1.0时代之前作为单一“文本盗猎者”的粉丝,互联网时代下粉丝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大增强,在对文本进行消费的同时,还直接参与到文本的生产环节,变成“生产型消费者”。
同时我也在思考,粉丝既生产又消费,就宛如在一个名为亚文化圈层的“资本主义工厂”当工人一般,毕竟粉丝进行文本再生产时往往没有实际的金钱回报。
对于这种无偿进行内容生产的行为,泰拉诺瓦曾提出 “免费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远不是一个不真实的空白空间,而是经由文化和科技的劳动得以充满生机的。
互联网用户自愿地、无偿地提供一些劳动,包括建立网站、生产内容、建立和维护网络社区等,这些粉丝为互联网生产内容的创造性活动大部分都是无偿的,这正是泰拉诺瓦所称的免费劳动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粉丝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它之所以能够形成,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反映出人类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强烈需求,让拥有相同兴趣的人们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社群。
三、解决方法与建议
为了应对粉丝文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和商业化问题,我们应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和创作者开发具有独特魅力和创新价值的作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加强对粉丝文化的引导和规范,防止其走向极端和失控。
四、对本书的思考
除了粉丝被剥削或抵抗,我们还应该关注粉丝们在消费过程中获得了什么,为什么他们情愿被剥削?
作者借用德塞都的“盗猎”,把粉丝称为“文本的盗猎者”——未经许可就进入别人的地盘,将一切为我所用,使用别人的东西进行创造。粉丝们在这个过程中非常自由,他们不仅掠夺那些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东西,同时还打一枪换个地方,进行“游猎”。他们把媒体生产的成品当成原料,使用拼贴的方式,赋予这些内容以全新的意义。不同于霍尔的编码与解码强调稳定且单一的立场,盗猎与游猎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立场整个过程中意义和主体都充满着流动性
德塞的盗猎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詹将其发展为群体行为,粉丝圈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相互协作,相互启发,进行意义解读与创作;德塞把盗猎行为仅限于读者消费过程,而詹则认为在粉丝的盗猎行为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线已经消失了,产消已经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