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三观不正的文章 非喜勿入—
01 辟 谷
从一个小故事讲起吧。
我喜欢道家文化,学过道家的养生秘籍——辟谷,平时身体心情不好想调整的时候,动辄不吃不喝七天是家常便饭,还能保持面色红润心情愉悦精神集中,完全不影响生活。一起辟谷的朋友也都一样,最长的甚至能粒米不进长达49天。
同学A是个「虔诚」的科学主义者,对于不能用科学证明的所有事物嗤之以鼻。当他听完我讲述辟谷的经历后,撇了撇嘴,满脸的不屑,并抛出了一堆科学名词和化学物质,完美地证明了以正常人的生理构造,是不可能这么多天不吃东西还活着的。
「可我亲身经历了呀,而且丝毫不觉得难受,身体的很多不适也消失了呢!」我急切地想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A同学沉思片刻,摇了摇头:「如果你真没有撒谎,那可能是安慰剂效应罢」。
02 安 慰 剂 效 应
「安慰剂效应」——科学主义者们批驳所谓的「伪科学」最容易抛出的杀手锏。意思是病人明明获得是无效治疗,但因为「相信」有效,而能够使病症得到缓解。
最经常被举的例子:古代某部落用来执行死刑的办法——蒙住犯人的眼睛,在他手上划一刀,并在一旁用水滴模拟血滴落的声音,让犯人相信自己一直在流血,而事实上血早已凝固。最终,犯人将死去,死于自己相信的假象。
这个理论就像一剂「万能灵药」,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科学信徒们解释不了的现象:比如辟谷、比如中药、比如某些穴位按了确实能缓解病症、比如星座有时候确实很准....经这样一解释,还真有几分道理。
然而让我疑惑的是,如果仅凭「安慰剂作用」就能治好人的病、就能让人突破身体极限49天不进食、就能完全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远远超过现有科学能达到的效果,我们还研究西医、研究心理学做什么?
如果真如「安慰剂效应」所展现的,人的信念可以强大到对抗身体局限和生老病死,会不会反而显得科学更加的渺小、无用、不堪一击。
03 中 医
其实,在念大学前,像大部分学霸一样,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主义者。因为家里都是无神论者,父亲业余热爱科学,我从小受到了很多科学思想的灌输。
然而进入大学后,意外地接触了中医,并不可救药地入了迷。在中医方面,我虽然爱好,但其实所学很浅,经典也读的不多,更多是「发烧友」级别的玩玩比较容易入手的几样——穴位、艾灸、理论推演....
至于中医高深的部分,我还有很多不能理解,但有几样小技巧是屡试不爽的:比如「取嚏法」让我8年间没有感过冒,耳朵塞酒精棉球真的能缓解生理期疼痛,还有一种极其诡异的转碗解鱼刺卡喉的方法....我自己尝试、给身边的朋友用、给家人用,确实次次奏效。
于是不知不觉,我尝到了好处,变成一个「经验主义者」。
然而让我特别不理解的是:当我告诉从小玩的最好的大表哥可以这样治感冒时,当我教科学控闺蜜缓解小儿发烧的办法时,两人非常一致地婉拒了我的好意,理由是「科学解释不通」;闺蜜更是听到「中医」两字就直接摆手拒绝。
04 演 绎 法 与 归 纳 法
我和上文的科学控闺蜜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有一个方法,从逻辑或科学上明显得不到论证,但身边非常信任的朋友告诉你真的可以解决你的病痛,而且还没有副作用,你选择试还是不试?
闺蜜的选择显然是 NO,她的论据是大卫.休谟的一句话:运用「归纳法」的正当性永远不可能从理性上被证明。
这里说的「归纳法」是作为和「演绎法」相对应的一种思考方式被提出来的。简单来说:
A
条件:我养的猫A爱吃鱼、领居家的猫B爱吃鱼、猫C爱吃鱼
结论:所有猫都爱吃鱼
这是「归纳法」。
中医、八字、星座都是这种归纳法的产物,不清楚原因但通过事实归纳出了一套逻辑。
B
条件:猫喜欢吃鱼、我家咪咪是一只猫
结论:咪咪喜欢吃鱼
这是「演绎法」。
数学、物理以及其他科学都是演绎法的产物,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公理),得出结论(定理)。
这个理论,众所周知反对中医的罗胖也多次提到过。他认为:「归纳法」不能被证伪,也无法直接证明相关性,因此不具有科学性。应该采用更严谨的「演绎法」。这样说其实一点错也没有。
只是作为一个纯理性主义者,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我认为:试一试又何妨呢?万一有用,不就免了病痛之苦。
就算搞不清原理又怎样呢?毕竟,世界太大,人类的视野能力有限,可被证明和证伪的其实都是少数,更多的是处于混沌中的「不可证之物」。
在我看来,人们对演绎法如此执着,来源于骨子里的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对自己如是。
05 星 座
星座也是一样,被认为是典型「归纳法」的产物,通过人群观察,得出出生时间和性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拼凑成所谓的「十二星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事实是,生日和性格之间本就没有关系,是「占星师」们强行拼凑。
更有理论认为,所谓星座完全是自我代入的结果,还做了许多试验证明。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实验是:从十二星座的性格分析中各抽出一句话,拼凑成一条完整的性格判断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觉得和自己很像。
且不提这则试验本身的科学性(没有量表、缺少参照组),单纯从字面表述,看得出实验者缺乏对星座学说本质及性格学说的正确认识。
著名的九型人格性格学说里有这样一个概念:每个人都只可能有一个主型(比如我,是典型的7号享受型人),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个7号享受人格在非常宽松自由的无压环境下会变成热爱知识、喜欢钻研的5号,在压力环境下则可能具有1号纠结、完美主义的特质。
国内乐嘉的色彩心理学也有这样的理论,认为人的本质色彩是天生的,终生不会变化,但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型,所以一个人几年后可能测出完全不同的表现结果。同样的行为也可能由不同色彩型的人做出:比如擦桌子的动作,对红色可能是好玩,对蓝色是洁癖,对绿色性格则可能是为了迎合他人。但从始至终不变的,是每个人做一件事的根本动机。
星座理论其实也是这样:有谁的表现性格会一辈子不变?我小时候很安静内向,上学后受老师喜欢就变成了飞扬跋扈的女汉子,到北京上了大学自觉班上同学都太优秀,又开始沉默寡言,这样看来,我的性格岂不是非常不稳定?
但其实重点是:人的渴望、恐惧、深层需求确是一直不变的。
这才是性格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那么多人感觉被星座「戳中」、觉得说的真好的关键点。
06 宽 容
从这个角度,很多人对星座的认识本就是偏颇的,认为星座不过是小时候翻看的杂志上的性格介绍,12种性格,对应明确的十二种人,如此幼稚。
对中医也是。
我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所谓玄学信徒或中医粉,只是一个探索中对什么都好奇想要尝试和验证的经验主义者。我相信万物存在皆有其道理,也认同理性思考的价值。
只是,世界那么大那么神奇,只用一种理论一种视角看待它岂不遗憾?对于我,生活的有趣不止在于那些已知的,更在于未知的不可言说的部分,比如天马行空飘进脑袋的灵感,比如莫名其妙产生的爱情....
所以当我拿家人试验中医的穴位,真有用时会开心的手舞足蹈;当我第二次辟谷后意外地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痛经问题,那种心情,就像发现了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