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个欧洲留学生对互联网的5个感慨

一个命题,世界的互联网会被中国所用吗?


  从回国以来,先是在老东家那里实习了一圈,然后非常遗憾的告别了互联网,当时的我意气风发,校招时蠢如虎一样只投了几个头排的互联网公司。于是后来便就进了一个500强的外企,但是从回国时起,阿里便要把分公司铺到法国,而这两年以来,在天时地利人和,外部条件都支持的情况下,互联网出海貌似已经成了一个看似热门,实则红海的话题,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谈一谈出海。

那么,世界的互联网真的会被中国互联网所用吗?为了保持对这个行业的新鲜感,也同时不让自己还算熟悉的欧洲变的不那么陌生。我带着这个话题,开始了这个文集——这个文集也会同时在我的wordpress里呈现。

那么,这个问题,我能想到的展开方式是:

两个方向,三种作用,四个世界,和五个方法

两个方向,出海和入华,入华这种玩法真的已经没落了么?


出海无疑是最近几年最火的玩法,而入华似乎是上个世纪最时髦的名词,如果把事件倒退到90年代到08年,我们会发现,各种各样的500强在华增长率几乎都在10位数以上,而在某些行业如快消,市场占有率也是长期在百分之50以上。而现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外企的市场占有率在累年下降。而于此同时,出海的公司则越来越多,比如华为,福耀玻璃,联想,海尔。华为海外的销售贡献度曾一度达到集团的3分之2以上。

但是,问题在于,入华是否会完全消失呢,好像也不是。这里也会做一些笔记,把最近两年还有入华计划的外资互联网记录下来~

三种作用,吞并,失败和共存


对于进入一个国家的公司而言,结局无外乎三种,要么吞并当地本土竞争对手,要么和竞争对手共存,要么失败,灰溜溜的逃离这个市场。目前来说,这三种结果在市场上第一个和第三个比第二个更多一些。

四个世界,中国,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


美国和中国自然不必多说,但是以德国,英国为首的其他发达国家,在如今的世界里,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英国的Deep mind, 德国的Rocket Internet,分别在技术和资本上都为本国的互联网势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目前其他国家,如东南亚和非洲,都可能还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非洲的如Jumia,东南亚如Lazada 都还算是当地比较厉害的独角兽。尽管投资方并不来自于本地,这篇文集可能会做的笔记更多的偏重于那些曾经被欧洲资本公司投资的公司,如Jumia,以及欧洲互联网本身,这也和我自己是欧洲的留学生身份有关系啦。

五个方法:从完全全球化管理到直接并购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进入当地一般来说都会有那么几种方法,但是如果从掌控力度来看,则可以用以下5个角度来看:完全全球化:这意味着高管都是由总部外部进入,即使在本土的中层管理层,当地人也完全没有话语权,如某阶段的华为,又如某阶段的快消外企。子公司本土化:虽然在那儿成立子公司,并有当地法人的权利,但是本土高管基本由当地人构成,且具有较大的战略决定权。比如领英中国。代表处或者非法人驻事处:既没有代表处的能力,只是在那儿设置了一个办事处。代理,外包和合资公司(Joint Venture): 即和当地的本土厂商合作,建立对外的经营单位,又或者直接将某部分(通常如物流,客服中心,交于本地公司办理)。最后一点就是直接并购。

那么今天想说的就是以上5点,下期见啦。从下期就直接开始介绍公司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