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通常有三个自己:
别人认为的自己
自己认为的自己
真实存在的自己
现实生活中60%的人活在别人认为的自己当中,30%的人活在自己认为的自己当中,而只有10%的人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回忆一下,有多少次,当你想尝试一个新的领域,是不是第一时间会征询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意见。如果他们认为你不可能做到的话,那大部分人也可能会暂停这方面的想法,认为没必要去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去尝试。
那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曾经我们认为很笨的那个人,多年以后竟然把自己狠狠的甩在了后面。无法相信事实的我们,这时候可能会找些理由安慰自己,一定是她/他走狗屎运了,有贵人帮助。
事实可能是他根本就不是傻,而是你认为他傻。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所以他有可能不是真的笨,只是拥有钝感力而已。那钝感力是什么?
钝感力一词是作家渡边淳一发明的,即“迟钝的力量”。从容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这就是钝感力。
简而言之,我对别人的评价和嘲讽没那么敏感,甚至有点迟钝,你们对我的评价对我影响不大,我只关心自己进步了没有,成长了没有。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的神剧《士兵突击》,由王宝强所饰演的许三多,天生愚钝、木讷,做起事来缺心眼、一根筋,被人起外号叫“许三呆子”、“许木木”。他从小就经常被同龄的孩子欺负,入了伍后又常常被战友嘲笑。
结果就是因为他的傻,他对外人的评价反应很迟钝,却获得了特种部队队长的认可,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出色的特种兵战士。
许三多遭受了那么多的讥讽与嘲笑,却一笑置之,只聚焦自己做的事情,而且获得了成功,这就是钝感力的力量!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
在哈佛,普通的学生平日里都是随便套个T恤、牛仔裤,而其中有个犹太女孩,总穿着价格高昂的外套,背着名牌包,化了精致的妆容。那个犹太女孩对基础学科几乎一无所知,但她特别敢提问,完全没有怕被人鄙视的感觉。更“无厘头”的是,她还敢于向别人提要求——当时的计算机数据都存储在脸盆那么大的磁盘里,厚重的磁盘需要搁在磁盘机上操作,可她经常不动手,都是别人为她“卖力”。
别人对她留下的印象是“她什么都不懂”。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学生从小就被要求谨言慎行,问了“低级问题”就会感觉羞愧。
还记得我小时候从老家湖南,跟随爸妈来到广东江门,并在那边生活读书。第一学年的时候,老师和同学总是喜欢骂我们外地人“嗦嘿”(粤语意思傻X),当时我一边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一边顶着学不懂的压力,问老师总是被骂。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学习成绩就不太好,所以自己也很自卑。第二学年,换了老师,那个老师非常和蔼,特别照顾我,经常问我听懂没。有时候老师会针对一个问题甚至讲上5次,我才彻底听懂。那时候经常被同学嘲笑,我没有因此不懂装懂,不懂的,我还是会继续问老师。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大家都不敢相信,我居然是全班第一名。从那之后,我的学习成绩始终都保持在班级前几名。
直到现在,回忆起童年,我会从心底里感觉那段时光是最美好的。现在想想,那时候应该也是由于钝感力,虽然整天被同学嘲笑傻,但还是坚持不懂就问。
可事实证明,有一种不懂,是你认为我不懂。恰巧相反,他们追求的是事情的本质,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太过敏感,为了让身边人觉得我们“聪明”,我们情愿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处理每件事情。
假如你有多次换公司或换行业的想法,而自己现有的工作也还不错。身边人肯定都会说你傻,所以你坚持着、犹豫着,是否要付至行动。
想去学习跳舞,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
想去做个新潮发型,担心同事、朋友投来异样目光;
想去参加社会比赛,总是担心第一关就被淘汰,一直处在纠结中……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患得患失,缺少钝感力,令我们无法朝目标奔去。
在《钝感力》一书中,渡边淳一提到了一个他当年在医院工作时的同事S。在日本的医院中,排资论辈是普遍现象。S医生的指导教授更是严厉,对他犯的错误毫不留情地批评,但不管教授如何批评,S医生都能默默接受,并耐心地向他学习如何治疗病人。后来,S医生成为了医院最出色的外科医生,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医院院长。
我们有这样的经历,面对挫折,有人很快就放弃,或者消沉很久,而有人只是暂时失落一下,很快又恢复常态,生活事业不受太大影响。
有一种傻叫做别人认为我傻。
最后分享一段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入一行,先别惦记着能赚钱,先学着让自己值钱。没有哪个行业的钱是好赚的。赚不到钱,赚知识;赚不到知识,赚经历;赚不到经历,赚阅历;以上都赚到了,就不可能赚不到钱。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我是培训师彭瑶,专注职场精英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