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三,阳光正好。
一进教室,只有零星几人。
门外,有的三五成群,说笑着漫步而入,有的则刚从寝室午休回来,揉着睡眼蓬乱着头,眼神尚在发直。
见我在,依旧是迈着如故的步子走到自己位置上。有的继续发愣,有的则俯下身在课桌里翻找,还有的就近探头去同学处找人聊天。
我瞄了一眼挂在后墙的时钟,13:40。没说话。
教室里陆续有人进来,加入这微沸的水池里。继续增添些新的滚动。
更多的发愣。更多的翻找。更多的聊天。
13:46。
我从座位里站起身,径直走上讲台。
一双双眼睛跟了过来。
我请一位同学站起身,轻声问:“咱俩一起进的教室,到现在已六分钟了。分享一下,这六分钟做了些什么。”
他低了头不说话,手在桌子上摩擦。愣了会才支吾道:“找——书。”
“什么书?”
“基训。”
我微笑道:“找了六分钟?”
“……”
我又请了一位女生,声音比刚才还轻:“孩子,你这六分钟做了什么?”
“刚借同桌的东西——”
“然后呢?”
她笑了笑,声音低的几乎听不见,“她抢我的便利贴,我又夺过来了……”
第三位同学是在发愣,被叫起来后,朦胧地看着我,眼中朦胧的雾气仍挥之不去……
我笑了笑,让他坐下。
“孩子们,我进教室至今——六分钟,和值日班长一起商讨了跑操注意事项,和一位同学谈了谈多举手问题——三件班级事务,还看了七行的书。”
他们都没说话,教室里一片沉寂。
我也没再说什么,径直走到自己后排的位置上。
但我知道,有些事情必须要做。
(二)
又到周一。
下午第三节。出门去准备道具。
十一月的阳光挥洒,直扑身上。
第一次发现,北方的十一月居然还有这么温热的阳光。
走的很慢,百米的距离,来回花了近十分钟。
第四节班会课,孩子们照例兴冲冲的冲进来。有了上次的班会,他们似乎有所期待,眼神里闪烁的光,一直在我身上转。
“先做个游戏!”
他们顿时兴奋起来,脸上一下绽开了花。
“全体起立,争取不碰响板凳。”
“闭眼,单腿,站立,一分钟。自己心里估计时间,看看自己的预期和实际的差距。”
计时开始,我把手机里的读秒器打开,放在扩音器前,教室里只剩一阵紧促的咔嚓咔嚓走秒声。
台下,他们紧闭双眼,嘴角是怎么也忍不住的笑意,双手撑起,悬空摇摆,身子不住左右晃动。有的嘴里还念念有词。
一分钟到,我摁下秒表。
台下有的早已歪倒,有的则欣喜的四下张望,想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我没有统计他们期待的结果,却抛出一个问题:“这一分钟比你预期的长短如何?”
喊声一片,“长,长的多,还不知道一分钟这么漫长,老也不到头。”
“我们再玩个游戏:拿出一张空白纸,随便翻开一本书,一分钟抄写比赛,无论字体,不写标点,一分钟计时,看谁是我们班的’快手之王’”。
又是一阵咔嚓声在教室里回荡。一双双眼睛在书本和纸张间飞速转换。
“时间到!”
“45个!”“52!”“59!”……
“62!”
一阵惊叹声起!李佳岳一脸得意。
我接过话来:“原来一分钟可以写这么多字!按每份50字算,完成一篇五百字的作文,需要多久?”
“十分钟——!!!”
“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还可以做些什么?”我公布了一组网上查来的数字。
“一分钟,一台采摘机可以采69公斤西红柿,一台抽水泵可以抽3.8吨的水,一台高端印刷机可以打印出122页,一条成熟的电视生产线可以组装完5台电视机。”他们的惊叹一声高过一声。
我顿了顿:“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时速最高可达480公里,依照这个速度,一分钟不到,高铁就可以从万洋广场窜到内黄最南端的中央特区。如果换做飞机,一分钟就可以从咱学校直接开到咱班王茹冰家。”
他们都张大了嘴巴。
我正了正脸,“话题回来,我们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又做了什么?”
投影打开,是搜集的三张照片:两位同学上课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还有一张是一位女生下午课时全神贯注完成的画作。
“下午坐班,两位同学就这样睡着了,基本都是十几分钟。这位女生在老师讲课时偷偷趴在下面画画,持续了五六分钟……”
没人说话。
我并不想多讲,免得造成逆反:“小学六年不知觉间已是过去式,中学三年更是转瞬即逝,看起来,我们是刚踏入中学,其实也是一步步走在离开的路上。”
“珍惜活着时的每个一分钟”
当晚,班内课桌上出现了很多全贴纸,是我送给孩子的小礼物,上面大都写着一句话:
“珍惜我活着的每个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