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钟书的《窗》
钱钟书,无疑是一位智者。窗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之一,但就是通过对这样一个平常事物的观察,作者领悟到了精深的人生哲理。
与门相比,窗子显得更高级、更奢侈一些。门对于一间屋子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而窗子则是为了方便人们在室内更好地活动而设置。窗子是屋子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心灵之窗,才能更好的进行思想交流。
读钱大昕的《观棋》
这是一篇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观棋、下棋的感受,对于如何正确认识、看待自己和他人作了深刻的剖析。文章不长,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有一句:眼高手低。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自己遇到事情,往往就“糊涂”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别人在“局中”的处境,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不能简单的讥笑甚至指责别人。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往往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视,对做事情的人应该保持尊重,不能自视甚高,盲目乐观。不然很有可能栽跟头。
读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活,另一部分则是精神生活。物质世界比较直观,而精神世界则相对模糊一些,至少很难类比和衡量。
毕淑敏老师的这篇文章则以形象的比喻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作了分类:每个人都有三间“小屋”,分别盛放着爱与恨、事业、自己。当着三间“小屋”都被充实以后,再去建造自己的精神大厦就相对容易多了。
心的大小也是可以“衡量”的。
读冯骥才的《白发》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岁月无痕也有痕,中老年人头上的白发就是最明显的证明。面对这一自然规律,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和作为。有的人进行遮盖,把白发染成黑发;而有的人则顺其自然。冯骥才的这篇文章记录了自己看到母亲、妻子头上白发时的感受,慨叹岁月的悄然流逝,于是他后来也学起了妻子染发。直到听到了满头白发的邻居说出了“听其自然,到什么季节享受什么季节”这一既通俗又深邃的话,是作者心中豁然开朗,不再为自己的白发发愁。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领悟了,心中的症结解开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一切月朗风清,岁月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