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陆续过世多年,每年的清明节,老姐都会跟我一起,例行"烧纸"祭奠。今年,也不例外。

可是,2020年的”清明节”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注定有些很特别的况味儿。
加之今天是国家”公祭日”,上午的降旗、鸣笛以及映入眼帘的"灰色”网页,都让我觉得莫可名状,心里有汩汩在流淌。
想起这次国家的举措,还有那些因疫情感染而死去的人,尤其是那些为国为民牺牲的人,禁不住的唏嘘和感叹。

转念,又觉得自己何等的幸运和温暖,至少我和家人都还活着。正如《人生重大启示录》里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
从前不太理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尤其是经历了这次”新冠”疫情的居家隔离、”复工”以及工作调整、自我状态之种种后,越来越觉得这句话说的如此现实和深刻。
诚然,既追根又溯源:女儿”圆圈儿”来自我,而我来自与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有祖父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祖祖辈辈,开枝散叶,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除了责任,便是传承,发扬,广大,更重要的是积攒”力量”。
我的父母在物质极度贫乏、医疗有限的情况下曾经夭折过两个孩子,所以打那以后,从不因我们兄弟姐妹众多而懊恼或者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
相反,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为此他们忍受夫妻两地分居多年:母亲独自一人在农村挣公分,顺带照顾爷爷奶奶,也拉扯我们兄弟姐妹5人。
印象里母亲个子不高,健壮有力。干活非常利索,当然脾气也相对暴躁,但是一大家子的吃喝穿戴从不含糊。
她虽然目不识丁,却能像个运筹帷幄的大将军,总是在选择,决策和完善,也总能求大同存小异,化繁为简。

母亲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回家凑着煤油灯纳鞋底、纺花、织布、浆洗,染色粗布,阳光下再晾晒出去。
还自己学着设计、裁剪、缝制。不得不说母亲是个很能干的人,精力旺盛的人。
中午时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经常在晾晒的墨蓝色的粗布单下奔跑或捉迷藏,感觉特别开心,即使汗流浃背。
现在想来不仅仅是喜欢阳光的照射,更喜欢布料浆染后特殊的味道,那是来自母亲的自始自终、很原始、也很质朴的爱。
偶尔的时候,我们几个熊孩子也会一不小心扯断了绳索,粗布因此掉落,沾了泥土,或者因为手掌的汗渍,污染了粗布,结果被母亲拿着擀面杖一路追打。
心里虽然知道母亲每每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却也免不了惊慌失措的四散逃串,做不到坐以待毙或者心安理得。
至于往日里想要跟母亲靠近或讨喜的情况,也是做不到的,那是她的现实状况以及性格使然,加之父亲长年在外,她容不得我们半点的撒娇、挑衅或者借口。
我妈是个特别勤劳、努力的人,她爱说爱笑,不拘小节。村里红白喜事的时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甚是粗犷和豪迈。
干起活来,敢于和”男劳力”叫板,屋里屋外是一把好手。且总是很勇敢,很担当。更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生气。
解决问题时,条分缕析,很善于抓住主要事件和矛盾,因此深得我祖母,奶奶以及街坊邻居的尊重和喜爱。
如果街坊邻居谁家有了困难,哪怕是我家并不富裕,她也会鼎力相助,这份善解人意的好习惯贯穿了她的一生,我们也因此获益和备受启发。
而她之所以有时候脾气暴躁,是因为她每天除了生产队干繁重的体力活,还要照顾我的太爷、太奶,爷爷、奶奶。
又因为我爸是长子,还有姐妹和弟弟们,也属于我妈的照顾范围。顺带的还要兼顾我的姥姥、姥爷以及五个舅舅一个姨妈,再加上不高不低的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的吃喝拉撒,农村里的各种门事的打理等等。
诸多不确定和交织一起,确实很不省力,尤其不省心。好在老妈坚韧,隐忍和大气,她很好强,也愿意吃苦和努力。
虽然是一大家子人,可是在村里人眼里,生活过的颇有尊严。我想这与我母亲的坚毅与性格使然有关。
据说我父亲身体底子原因,干农活远不及我母亲,但是偶然的机会里当上了工人。虽然没有农村生产队那么煎熬和抓狂,应对起来却也并不轻松。
1984年,我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状况自然每况愈下,可是他志愿提出”支边青海—到更艰苦的地方”工作的申请,而我们全家也因此”农转非”。
初到青海格尔木,需要坐3天两夜的绿皮火车,下了火车,除了稀疏的铁轨外,并没有想象中的站台。
放眼望去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戈壁滩。肉眼可见的有限的绿色和红色,就是零星的骆驼草和红杨柳。
遇到刮风下雨,真的是风吹石头跑,又因为绿化有限,所以经常刮沙尘暴。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自然条件确实恶劣,紫外线很强,干涸的沙地,地表温度高,蜥蜴和老鼠到处乱串。
更要命的是海拔高,高寒缺氧,内地人往往高原反应强烈,呼吸困难,头疼欲裂、恶心呕吐。
即便如此,我的父母均没有怨言,很用心的从农村接来了80岁的爷爷,就是为了满足他生前外出看看的夙愿。
在父亲单位的一片空地上,母亲继续撒种子、种蔬菜。最开始总是失败,直到慢慢长出了水灵灵的黄瓜,茄子,辣子,当然最好的是土豆。
蒸熟后,自然裂开。吃起来很面,很甜,不似现在的土豆水分那么大,那么脆。
这大大补充了我们家的饭菜质量,也减轻了我们远离了原本青山绿水的祖籍后的小遗憾。我想这都是因为父母的选择以及背后辛苦付出,随后”得到”的自然结果。
我是30岁之后才开始真正理解并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也因为我自己上大学、恋爱、结婚、生子,所以这中间经历过不知不觉、后知后觉,也愿意继续走在学习、成长、修行的路上。
父母对于我们的爱远甚于我们对他们的爱。不可否认的是那种爱深沉而又悠远,却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彻底描述。
未来能到哪里不得而知,但是仍然觉得值得努力和期冀。
遥想母亲活着帮我照顾女儿”圆圈儿”的时候,已然比对我们兄弟姐妹任何一个都要迁就、柔软和耐心很多。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刻在心底的爱从来都是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印记、传承、温暖,还有力量。
现如今,我的女儿”圆圈儿”已然19岁了,她比我有气质,比我阳光,也比我才情,当然也更有”个性”,不太附和或者屈从,所以比我当年更”叛逆”。
她坚持自己的认知和成长的节奏,像极了当年我与父母之间的对立、矛盾、冲突的场景。
而我也像母亲一样尽可能的理解、看见、教育、引导和成全,同时也努力自我成长和完善。
好在这一切都不是轮回,也不存在疗愈,而是进化:心甘情愿的付出并释放爱和善意。
从这个基础上来说,我比我的父辈幸福快乐很多,也有理由相信女儿”圆圈儿”这一辈自然也会比我们兄弟姐妹们承担更多,幸运和幸福更多。
那是因为我们都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也有理由去自我成长,建设,改进和完善,为此我们各自都在努力适应和胜任。
如果说有些许的成就感,那一定是父母带给我了很多的营养、力量,还有榜样,让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同样的,虽然父母不在了,我依然知道前路,更知道归期。所以对于不谙世事的"圆圈儿”同学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更也许我们都在使用自己的肩膀,不仅仅担负责任,更重要的是先让自己看的更远些,走的更稳些,也祝福下一代走的更稳些、更远些。
我想这就是清明节里的无声告别、由衷感恩与意义所在吧!
却原来真正会带给我们幸福感的,不是那些蓄谋已久的实现,而是那些未曾想过却一直都在的各种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