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长安的荔枝》讲述了唐代小吏李善德接到将岭南鲜荔枝在贵妃生辰前运至长安的“不可能任务”,在重重困难下,他凭借智慧与实干,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的故事。虽讲述的是古代官场之事,但其中蕴含的理念,对当下基层治理有着诸多启示。
调研为基:于细微处寻破局之策。当“一日色变,二日香消,三日味尽”的荔枝遇上五千里长安路,唐代小吏李善德的选择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亲自前往岭南,深入荔枝产地进行调研。他与果农交流,了解荔枝的生长习性、保鲜特点,还实地考察运输路线,通过大量细致的调研,才找到“分段接力”“冷泉保鲜”等关键方法,让鲜荔枝跨越千里抵达长安。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问题复杂多样,当下乡村振兴的产业瓶颈、社区改造的现实难题,与李善德的“荔枝困境”何其相似。这种用扎实调研为“千里送荔枝”打下根基的实干精神,恰是当代基层破局的密钥——唯有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了解群众真实需求和问题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避免“拍脑袋决策”,让政策更加精准对接需求。
创新为要:以变通之法解无解之题。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李善德跳出“单路直送”的惯性思维,用“分段接力”“冷泉保鲜”等巧思打破困局。基层治理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是社区治理中的矛盾化解,养老的资源整合,还是乡村振兴的产业突围,许多难题并非无解,而是需要打破“按惯例办事”的桎梏。干事创业敢于在实践中试错、在变通中求新,方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基层干部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推动基层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协同为桥:聚多方之力成众人之事。从果农悉心选果到驿站全力接力,从胡商资金驰援到官吏协调通路,李善德的成功是一场跨地域、跨身份的协作。这张以协同之力织就的转运网,映照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战场,唯有汇聚起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群众等多元力量,在目标共识下拧成“一股绳”,才能让政策落地更顺畅,让治理效能最大化。反观当下,基层事务盘根错节,单部门“单兵作战”常陷入资源匮乏、效率低下的泥潭。浙江“枫桥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构建起“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治理生态。剧中驿站协作的智慧告诉我们:拆除部门壁垒、激活社区自治细胞,方能避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孤立无援,让民生工程真正凝聚合力。
千年荔枝道,一部启示录。基层治理的密码,不在云端而在泥土间,不在孤勇而在众行中,更不在虚名而在民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