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
虽然已隔两个多月,但请阅读的朋友们细想一下,那天的您,打孩子了吗?
如果记不清是否打了或者您经常打孩子,请继续往下看。
是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节日专门为挨过打的孩子在发声!在中国,不少家长的“动手理念”是,孩子不打不成器。他们认为,打打骂骂就可以解决孩子的不听话,阻止孩子的奇怪想法,避免大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事情真的会往这个方向前进吗?
打打打,骂骂骂,是一种摧毁孩子的手段,又怎能够教养出一个心里有爱、充满阳光的孩子呢?比起孩子,更应该接受教育的是动辄诉诸粗暴管理的父母。
不靠打骂,怎样教养出孩子?在这里,小阅阅为您分享一些“温柔而有力”的教育心得。
01 教育是一门课程 家长需要终身学习
现实总是在告诉我们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都读书的。
很多家长总是会抱怨和吐槽学校教育机制和社会的不公平,但又有多少的家长是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呢?
家长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够努力,学习不够好,然后将这些责任推卸给社会、责任、老师等等,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还藏着推卸自己的责任的部分。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就天然是个合格的父母,父母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码要承担51%的责任,不要总是抱怨别人,得先改变自己。否则熊孩子会越来越多。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老师的可以替代父母,带给孩子童年需要的内容。
儿子长大了,也喜欢音乐,把周杰伦、杰克逊的海报,贴得满墙都是。我没有去干涉,甚至从中看到自己,不要说青春时节,即便岁数不小,依然干过类似的事情,甚至更加疯狂。
他是他生命中的主角,我与他母亲不负责编写他的剧本,只想做一个称职的观众和欣赏者。——作者 白岩松 《幸福了吗?》
02 人生不是竞技场 不要争第一
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中都或许出现过一个“隔壁家的小孩”,他们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们考试第一名、跑步很得行、性格非常温顺......等等。
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和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家长们要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较,要将自己的孩子变为这人世间里的普通一员呢?
“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
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也许,每一次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
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03 精神上富养 物质上“饿”一点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我们在精神上要富养孩子,但在物质上可以清苦一点。
经常让孩子“饿”一点儿,让他们在想要得到某种物质东西的时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脚才可以得到,这样的得到才是最快乐的。
人生中最好吃的饭是饿的时候吃的,最能获得快乐的东西是盼了很久后得到的。
而精神的富养可以让孩子逐渐形成一些好的习惯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孩子可以很健康快乐的成长。
爱,它一直都在,只不过换了种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