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命也?

  27岁是一个多么好的年龄,孔明在27岁时遇见了刘备,自认为得遇明主。姜维27岁遇见孔明,自认为得遇恩师。两个人的命运竟走的如此相似,成为我们记忆里抹不去的一段悲壮。

      他们都以为自己的抱负有了展示的空间,水镜已经说明孔明得遇其主,而未得其时,注定要演绎悲剧的人生。姜维继承孔明的遗志,注定重复孔明的覆辙。一个六出祁山,最终未能克服中原;一个九次北伐,最终未能兴复汉室。一个在“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悲叹中落幕,一个在“我计不成,乃天命也”的呐喊中告终。

      时也,命也。天命难违。水镜已经做了判断,天下大势的整个走势已经不可逆转了,人力岂可强为?他们在27岁时,都认为得到了希望,但是却开启了人生的遗憾。命运用同样的年纪记录了两段悲壮的传奇。

      27岁的孔明,在隆中描绘了三分天下的蓝图,少年英雄,意气风发。遇得明主,定还一个天下太平。“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孔明以为人生还足够长,一生的时间足够他用,足够让他恢复汉室。他想不到姜维也是在27岁开始,跟随他一起走这条没有结果的路,沿着他的足迹,同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仿佛是宿命,姜维在自己走投无路之时,归降了诸葛亮。孔明扶起的不仅是一个归降的将军,同时也写下了一个命运的预言。

      “今得伯约,吾愿以偿。”孔明访遍诸贤,未遇到一个可继承我平生所学的人。孔明看到姜维并非仅仅看到一个降将,而是看到当年规划天下的自己,轻摇羽扇,指点江山。孔明教他谋略兵法,却没有教他如何面对一个朝代的落幕。孔明的愿望就是走完北伐的路,姜维注定是要走下去的,继之以死,这难道不是命运吗?

      姜维活成了丞相的影子,但是他比影子更孤独。克服中原、兴复汉室成了姜维命运的僵锁,孔明54岁倒在五丈原的秋风里,姜维63岁在那个实现不了的复国梦中自刎。

      出师未捷身先死,不只是评论孔明,也是评论姜维。他们隔着一个时代的光阴,体验了几乎同样的悲凉。一个在北伐中燃尽自己的生命,一个复国梦中耗尽自己热血。

      他们都忠于蜀汉,他们都继承遗志,继之以死,他们都忠心耿耿,正气凛然......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做人的缺点,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一个时代的英雄却无法把握这个时代的命运,终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