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就是看到一种比自身伟大得多的事物,你所产生的情绪。这个东西可能说特别大、特别美、特别高水平,或者特别重要,而你的体验就是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观都需要改变才能理解它。
比如说,人生第一次面对一片空旷的大平原,很高的山,一望无际的海洋这些壮丽的景色,人会感到敬畏。再比如说,目睹自己孩子出生,这是生命的奇迹,你也会感到敬畏。
心理学家之所以研究敬畏,是因为感到敬畏,会让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些变化。
敬畏能让人更迷信。你会认为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也许世界有一个更大的主宰,你可能更容易相信上帝存在。
敬畏能加强人的集体认同感。你感到自身的渺小,就越发愿意成为某个集体的一员。
敬畏能让人更愿意与人合作。有实验表明产生敬畏感之后,人会更愿意捐款和帮助他人。
敬畏还能让人更热爱和平。有调查研究发现,凡是上过太空的宇航员,都会表示在太空看地球的时候,那种敬畏会让他强烈地感到整个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搞什么争斗呢?
而且我们喜欢体验敬畏。有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刊登的那些壮观的宇宙照片特别容易被转发,人们是在分享敬畏感。
心理学家研究了这么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所谓敬畏,就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的认知范围之外的“恐慌区”的事物产生的情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美好体验!没有敬畏之心并不代表一个人很厉害,只能说明这个人的格局太小,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一点事情。
但是,敬畏,应该是探索未知的开始,而不应该仅仅是一段旅游式体验的结束。
特别高的科技,特别漂亮的明星,特别牛的学者,都可能让人敬畏。我们面对这些东西人很可能迷失自我,就好像五十年代目瞪口呆地盯着电视看的观众一样。一旦进入这个状态,你就成了“行为设计学”的操纵对象。
可是如果你敬畏够了以后,能跳出来一步,你才能把这次敬畏体验变成认知升级的机会。
我很高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值得我敬畏的事物,但对其中某些事物,我不希望让敬畏的情绪永远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