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电视剧的大结局,甚为感动。
看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编剧对其中人物的角色安排是如何把控的,其中那么多的反转,又是如何“自圆其说”的。
最后,我真的发现,每一位编剧(作者)在创作时,他的思想就完完全全进入了剧本,他们的构思全是剧情需要、人物需要,有一定的暗线在里面埋伏,而所有的人物走向都是由这条“暗线”引领。
很多作家名人,在写作的前期都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当然,我说的这些准备不是作者在创作路上会遇到的困难,而是在创作内容前,需要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风土人情、时代背景, 甚至包括地理环境、当地特色美食、代表性方言都要有所了解,这只是最基础的。
尤其是那些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大事件,有时间线限制的,也需要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确保作品的严谨保真。
这一定是一个繁琐耗时的工作,写作者自己有过经历最好了,若是没有,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各方面调研才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想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那些写小说剧本的作者。
在简书上,我也认识很多写连载的朋友,TA们要么写古风仙侠,要么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有些是和经历相关,有些是TA们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了解”就建立在TA们长期以来的爱好和阅读。
这个过程是可以培养自己的文感、素材积累和案例收集的。
毕竟,人不可能凭空想象出任何从来没有在自己生命中出现过的东西。
人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自己对过往已有经验的总结和理解上,而我们不可能经历“全部”,所以,缺失的那一部分就需要我们去填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书,去看优秀的作品。
以前,我看文友的小说写得精彩,会想这是对方的擅长,现在想想,的确是自己对这方面看得太少了。
譬如,一个想写古风的作者,去观看现代职场剧,对当下的作品创作也并没有太多的增益,补充相关的“经验”,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