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老火车站,助力沙县小吃成为“扛把子”

朋友,你吃过以炖罐、拌面、扁肉为主的沙县小吃吗?

沙县小吃号称“国民小吃”“打工人的深夜食堂”,有着“神一般”的覆盖率:在全国有八万多家门店,数量分别是肯德基、麦当劳的五倍和十倍。一城之内超过1000家店面的,就有近20个城市,妥妥地中国快餐“扛把子”。

沙县小吃能够走出去、火起来,鹰厦铁路助力颇多。

“以前沙县火车站很小,也很简陋,站房是木头瓦片房,候车室里只有几条木头长凳。候车室前的小广场是一片泥巴地,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在铁路边长大、后来担任沙县火车站站长的成进福回忆道。

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既是沙县人走出去的唯一大通道,也是沙县小吃原料运输的走廊,助力沙县小吃成为中国快餐“扛把子”。

01 沙县小吃的老板们从这里“带货远征”

沙县东邻南平,西接三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福建省中部,有“闽中明珠”之美誉。凭借地理和水陆交通优势、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资源,沙县自古就是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沙溪河上的天然商埠,吸引八方商贾云集,素有“千家之市”“金沙县”的美名。

八闽偏于一隅,又是山区,非其它省份必经之路,因而交通并非四通八达。但沙县因为有水路,对于三明地区而言,交通却又相对通达。宋代邓肃在《新建三清殿》一文中写道:“闽水曲折,行乱石间。鼎烹雪喷,相应而起。独沙邑有溪,广千余尺,纡馀舒缓,湛如青铜!”

有水即有舟。自古以来,舟船是全国各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沙县的航运一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沙县除水路之外还有陆路,早在民国时期就通了汽车,直至1957年鹰厦铁路穿城而过,沙县的交通更加便捷。

1957年,鹰厦铁路铺轨到厦门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著称,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活化石”。鹰厦铁路开通,激活了沙县小吃这块“活化石”。

罗永明今年60来岁,早年就在福州做小吃,每开一家新店,他都要从沙县带一大堆东西过去。“那时候,火车一停下,大家就拼命往上挤。整个车厢都是锅碗瓢盆和辣椒酱!”

上世纪90年代,大批小老板们挑着、背着、扛着花生酱、料酒、熬制炖罐汤用的中药材等,在沙县站登上绿皮车,前往全国各地。

随着沙县小吃在全国的蓬勃兴起,沙县火车站的客运业务也日益红火,高峰时每天停靠十多趟客车。每年春节过后,站台上黑压压到处是旅客,沙县火车站职工加班加点,经常忙碌到凌晨一两点,几乎人人都是“每逢春运瘦几斤”。

陈家荣三代都是铁路人。对于每年春运的繁忙,他印象深刻:“以前火车票一票难求,候车室里人头攒动。高峰期每天经停的客货列车有70几趟,货车的车皮也是供不应求!”

02 在沙县,火车鸣笛声曾经是很多人掌握时间的“钟表”

今年60多岁的乐新艳,住在火车站旁的陈马新村,离火车站不到五分钟的路程。

小时候,火车站周围还没有住宅区,一边是池塘、菜地,另一边是山。她住在离车站不远的龙船巷,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山上玩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火车站周边盖起住宅区,她就搬到了新家。

听了大半辈子的火车“轰鸣”声,乐新艳能凭借声音分清客车和货车:“货车声音很重,经过时,门窗震得哗哗响,客车的声音就会轻很多!”

那个年代,很少有人买得起手表,火车站旁边的居民,有他们独特的“钟表”。有一次,乐新艳在家门口和邻居们拉家常,一列火车经过,大家纷纷起身:“这是厦门到福州的车啊,11点啦,要煮饭咯!”

没有铁路前,沙县乃至整个三明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鹰厦线通车后,众多工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紧邻火车站的沙县贮木场就是其中之一。

40岁的高丽梅,家住贮木场对面。她还记得,小时候每天都有很多拖拉机或汽车,从各个乡镇运木头到贮木场,装上火车后发往外地。木头装车前,工人们会先把树皮扒下来堆放在一起,附近居民就把树皮拿回家做柴火。

那个年代的沙县火车站货场,货物堆积如山,货运职工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火车是推得”每天都在上演:由于调机紧张,为了抢时间,货物装车后要靠人工“调车”,两个人用撬棍轮番撬动火车车轮,十多个精壮汉子“嘿呦嘿呦”喊着号子,把货车推到指定货位,然后再装下一辆车。

03 从容谢幕,“接力棒”交给了高铁车站

曾经在沙县站工作过多年的成进福记得,以前火车进站要看信号,过去用臂板信号机:木头做的臂板长约一米、宽25厘米,尾部两个圆形的外表示镜,装有红绿两色玻璃。为了让司机看清路况,工作人员在外表示镜上挂三盏煤油灯,通过旋转臂板,将不同颜色的玻璃对准煤油灯,借助灯的亮光把对应的颜色反射出去。

白天,火车司机根据臂板的不同位置判断:水平为停车,倾斜为通行;夜间或视线不清时,根据不同颜色的灯光判断:红灯为停车,绿灯为通行。遇到刮风下雨,煤油灯灭了,信号工人就要爬梯登高,点亮煤油灯。

老一代沙县站职工在作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沙县站盖起新站房和候车室。90年代初,鹰厦线电气化改造竣工后,沙县站跨入电力机车时代,臂板信号机等设备被淘汰。

时间的齿轮有条不紊地转动,在一切事物上均留下痕迹,即使是钢铁大动脉也概莫能外。

2013年9月26日,黄昏,微风轻拂,晚霞满天,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喧闹了一天的大地渐趋平静。偌大的沙县火车站站台上,只有五个人,其中两个人是沙县站站长成进福和客运值班员,另外三人是旅客。落日的余晖,将五个人的身影拉得好长。

厦门开往合肥的K2025列车缓缓停靠在站台。车门打开,没有旅客下车。列车温柔地将三位旅客揽入怀中,站台上显得更加空空荡荡。三分钟后,列车缓缓启动、徐徐驶离,随后越来越快、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迤俪山水间。

三明北高铁站接过了沙县站的“接力棒”

站台上,成进福敬礼的手久久没有放下,脸上写满惆怅、不舍与落寞:今天,沙县站正式停办客运!

与沙县站最后一趟列车只有三名旅客相比,十多公里外的昌福铁路三明北站非常“红火”:这一天,有2396名旅客,在三明北站踏上快速、宽敞、舒适的动车组。

2017年12月13日零点,沙县火车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远处的城头站,也一并载入史册。

彼时,中国铁路鼓点密集,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