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病毒有了比几百年前欧洲黑死病大流行时期更多的认知,但仍无法阻止新型病毒的迅速蔓延。比我们更早存在于这个星球的病毒,正在用一种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方式进行着大规模的物种洗牌,而这,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黄金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集体悲痛。
当命运把幸福狠狠地捏在手里,那些不可控事件如战争、单恋、贫穷和全球性传染病使幸福化为泡影。我们该思考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苦难。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亦如逆旅。每个人的生活,甚至最幸运的人的生活都有痛苦相伴,世界上的苦难、不幸、痛苦之多,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愿意承认的数量。
人们要面对平凡的痛苦、不被爱的痛苦、无价值的痛苦、冲突的痛苦、失去的痛苦,还有身体的病痛、持久的无聊、孤独或者悲伤引发的情绪痛苦,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言说的痛苦,哪怕是收获真正的欢欣之前,也不是全然的快乐,而是必然包含了痛苦。痛苦是活着的必然产物。
当我们这样谈论苦难时,并不是要陷入阴暗的苦难观,也不需要像叔本华认为的那样,生活主要是由痛苦和磨难组成的,并认为我们只能全盘接受现实的惨淡,并期待自己偶尔能创造片刻的幸福与美好。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有许多圣贤持有积极态度,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美好生活是痛苦最小化的一种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一种得到就永恒拥有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在不完美条件下磨练出的经验。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提及,我们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更多的乐趣而忍受痛苦,因为“人……并不否认痛苦本身;他想要痛苦,他寻求痛苦,只要谁给他指出一种忍受痛苦的意义。”
谈论苦难只是希望你我可以将苦难和幸福一样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全身心地接纳生命,欢迎和拥抱苦难,一如欢迎和拥抱幸福一样。
当我们这样谈论苦难时,重点不是避免苦难,甚至不是征服苦难,受苦是人类境况中不可避免的基础事实,重点是以应有的方式对待苦难。既然无伤无痛的生活不存在,也许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痛苦最小化。是的,幸好面对苦难我们还可以改变对待它的态度和方法。
在苦难面前,很多人害怕忧虑的思绪、害怕消极的情绪,也害怕痛苦的回忆,于是他们把生活建筑在忙碌之上,时刻保持繁忙的生活使自己变得麻木,无暇与自己的内心感受独处;
在苦难面前,有的人如临大敌,悲观绝望,这种情绪会把人带向深渊,下面是噩梦以及自毁的人生态度;
在苦难面前,有的人像个孩子,不断跌倒,却不怕跌倒,在跌倒中学会走路,苦难成为让其长出新能力的试炼;
在苦难面前,有的人活成了真正的英雄,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在苦难面前,有的人活成一艘忒修斯之船,旅途中每经历一次大风大浪的考验,这艘船就会被替换上更坚固的船板,当经历足够多的风浪,它已变得无坚不摧。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苦难,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能在苦难面前软弱下来。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到:“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纵使面对漫长的痛苦、反复的挫败、久久不得缓解的困境,也不可以对生命说“No”,而是要锲而不舍地寻找内在的力量,它是一种重新锚定人生方向、孕育希望、确定自我价值的力量,是一种安居在生命粗糙与波涌的接驳处、绽放在生活的平淡处、闪耀在生命黑暗处的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