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经典阅读,就是一个不断在阅读中淡视“我”,看见“人”的过程。多次阅读《小王子》及《小王子的领悟》,我在情不自禁地沉浸式读与思中逐渐看见了“人”,也看见了一个崭新的“我”!
当第四遍读完《小王子的领悟》,我突然发现自己是个特别自私懦弱的人,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迫切地想写一写。
说到人生不易,作者提到现代人生存的疏离处境,提出“孤独的现代人”这样一个概念。其实每个人的客观境遇都差不多,大家都经历一样的“人世间的不容易”,并非只有自己。为什么别人都活的积极、乐观、坚持、向前,而自己却如此悲观、绝望、怨愤、逃避?因为你对自己的痛苦太过敏感,对自己快乐太过关注,你活在一己的哀乐里自怨自艾,自赏自弃,看不到自己之外的人和世界,你的自私遮蔽了你本该辽阔起来的心胸,你的懦弱让你看不见别人的境界。还自以为是地吟诵“莱菔生儿芥有孙,离披秋霰委黄昏。青松心事成无赖,只阅前山野烧痕。”现在想想,以自己的小我自私,吟此抒怀,简直是对这首诗的亵渎,我哪里配!我才是那个没有志气只想苟且自安的莱菔!
这本书,本是一件送给六岁女儿的成长礼物,也是一本总结自己阅读《小王子》无数遍从而反思总结人生活法的哲学著作。书中还把一些重要的人生命题以娓娓谈心的方式给你讲来,把童话的通俗易懂和哲学的深刻入骨完美的结合起来,不管是十几岁的初中生还是几十岁的大学教授,读了都会自然而然地观照自我,反思生命。
论及梦想,作者谈到当代社会青少年普遍的“去梦化”的生存状态时说:我们不要轻视这个问题,因为对许多小朋友来说,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往往是他们快乐生活的泉源、健康成长的动力以及自我肯定的基石。你的梦想,会成就你的个性,而个性,是人活得好的重要前提。毛姆说:年长者最大的修养是抑制住批评年轻人的欲望,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有梦想,是年轻人生命旅程里最美丽的风景!
谈到童心,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成长,往往是个“去童真”的过程。当童真去尽,一切都回不去了,大人才会在儿童天真的眼里,看见童年的自己。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说,“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大概就是这样的心境。童真是什么?作者解读《小王子》说:“小王子的了不起,是他见尽人生百态,仍然能够保存童心,不市侩、不世故、不算计,率性、善良、好奇,乐于信任人,也敢于去驯服人,并对天地万物有一份温柔的感受和温厚的感情。在此意义上,小王子历尽沧桑,仍然心若赤子。”作者真正担忧的是:人一旦完全失去童心,会不会也就失去一些至为重要的情感和价值,个人生命因而有所缺失?这也是每个人都可能要经历地对自我人生必然地内在思考!真实的人间世里,更多的人是,众人皆醉我也醉,举世混浊我亦浊。罗曼.罗兰却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真正的英雄,不是杀敌百万,所向披靡,而是历尽人生沧桑,依然心若赤子,依然热爱生活!
讲到道德,作者引出一个“我为什么要道德?”的人生伦理之问。当代哲学家罗尔斯把人的道德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权威的道德,社群的道德和原则的道德。童年时期,孩子会基于对父母的爱和信任,服从他们发出的道德指令;年长之后,人们进入各类社群,并愿意服从这些社群根据不同的角色而界定的各种规则;当人的道德能力发展成熟,他就会成为能够做独立的道德判断且愿意服从道德原则的人。对成熟的道德主体如小王子来说,道德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不是一堆僵化的教条,而是他整个生命的底色,如果这些德性被拿走,小王子就不再是小王子。而道德的核心内容是责任,所以就算去死,小王子也千方百计地对他的玫瑰负责任。真正有道德的人,从来不问尽责的利弊,因为责任与生命同在。
谈到金钱为什么买不到真正朋友?《小王子》里有一段说的俏皮又通透:“人类再也没有时间了解任何东西了,他们都到商人那边去买现成的,可是由于贩卖朋友的商人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人类就再也没有朋友了。”生活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许多事物都已经在市场变成有价商品,供人们直接用钱购买。但‘友谊’拥有的某些特质,使得它难以变为商品在市场出售。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到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话:“如果我们假定人就是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合乎人性,那么你就只能以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也就是说,我们非要以金钱交换爱和信任,我们终将失去我们的人性。
谈到孤独,话题也是《小王子》引出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小王子终于又开口了,“在沙漠里还真的有点儿孤独。” “就是到了有人的地方,也一样孤独。”蛇说。“孤独”不会因为人多而消失,就像蛇说的“有人的地方一样孤独”。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商人、酒鬼、点灯人和地理学家,这些人都是孤独的现代人的缩影。这些人迷恋权力、枉求虚荣、追逐金钱,麻痹身心、盲从上令、封闭自我,相当程度上是现代人生活的写照,也是造成他们孤独的重要原因。作者解读:小王子在不同星球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以为自己拥有权力,享有赞美,占有财富,但这一切都是虚无,因为他们的世界没有别人。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驯服,只有用心建立各种驯服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找到爱和责任,人类才有机会走出孤独的泥淖。这是我们每个孤独的现代人必须面对的存在问题。
由小王子的死,作者引到人生死亡问题的探究:面对人的归零,是人类恒久的困惑,宗教和哲学,由此而生。作者说到自己,人生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于我遂是:如何活好余生。如果我能用心活出充实而美好的人生,我的生活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这种意义和价值,真实体现于当下活着的我身上。作者提到《小王子》这本童话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哲学命题:在现代处境下,人类怎样才能走出孤独,活好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之所以屡看屡新,每一次都情不自禁的观照自我,反思人生,是因为《小王子》本身跨越时空的经典魅力和《小王子的领悟》作者半生经历中对人生的深切参悟以及对人生哲学深刻研究。作者周保松说自己从中学就阅读《小王子》,之后看过好多遍,四十岁以前根本没读懂。直到要写这样一本书,才又专门地读,“过去大半年,我将一本《小王子》新译本由簇新读到残旧,依然越读越多体会,越读越多新的困惑。”是的,《小王子》就是这样一本轻松又厚重、浅显又深刻的人生哲学书,一本连小孩子都看的懂的童话。但是你读一辈子,越读东西越多,越读似乎越不懂,越读似乎又越懂,经历人间世,读出人世间。
没有周保松教授对《小王子》的知音解读,我知道,我读不出来岁月里的厚重和人生里的哲学。而作者本身对自己的这本“小书”也相当看重,他说:“在写作过程中,我见到自己还在乎:在乎能否好好理解玫瑰、狐狸和小王子,在乎文字可否愈写愈明澈,在乎自己是否还有童心,在乎这个世界该否变得更加公平公正。”我想,这才是《小王子的领悟》带给我的深深感动,和屡读屡新的精神澡雪和心灵涤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