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都叫我们多读书。但很少有人会叫我们多读杂志,现在也很少有人叫我们多看公众号文章(以下简称公文),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读书和读公文有什么区别。
因为篇幅的不同,导致二者有很多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信息的集中度和系统性。
集中度
集中度,就是指同类知识和相关论述的集中程度。
例如《心理学史》详细地论述了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那些著名的心理学流派,以及他们的核心观点。在讲精神分析学派的时候,集中讲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荣格的理论,还有阿德勒的理论,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异同。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一些知识是共通的,作者其实是在翻来覆去地讲。
例如在《拆掉思维的墙》里面,在《成功学不能学》这一章中,就用了以下几种论述。
史泰龙的故事:生活在一个父亲好赌,母亲酗酒的家庭,他高中毕业后在街头当混混,但他不想像父母一样,他决心做一个演员,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经历了一千多次拒绝,终于获得了表现的机会,并抓住机会,获得了成功。 但事实上,这个故事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
肯德基上校的故事:在65岁的时候,他的炸鸡配方经历了1009次拒绝才听到了第一声“同意”。 这也是虚构的。在肯德基的官方论坛上可以查到他更详细的信息。上面没有提到1009这个数字,想也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每天记录自己失败的次数呢?难道事先知道以后会成功,所以记下来当做鼓励别人或者是炫耀的资本?
书中这两段合起来有近5000字,这还只是这一章的两个小片段。
在这样高集中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故事细节,这让书中的内容更有可信度。同时这样连续的冲击,更容易改变我们的既往观念。
现在的书和公文都太多了,质量未免参差不齐,不过一般来说,同档次的书的集中度会比公众号文章要高。这也是由二者的性质决定的。 书的篇幅远远超过文章。一本书往往是十万字以上,而一篇文章一般3000—5000字左右,多了很多读者就不愿意看下去了。
我们往往会腾出一大段的时间来看书,用细碎的闲暇时间来阅读公文,我们对待二者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更认真地看书,更随意地看公文。这也进一步导致,我们读了很多公文,但能记住的不多,能做到的更少。
集中度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加深记忆。
在认知心理学上,短时间内接触到越多的相联系的信息,信息的记忆就越牢固。
也就是说,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书中的内容会互相印证,互相联系。每阅读了新的一章,对与之相关联的前一章的内容的印象也会更深刻,记得也就越牢。
《知道做到》书中说,我们想要把看到的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复。
书可以用多个案例,大篇幅的论述,翻来覆去的讲,达到重复的效果,让你对这个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容易转化为行动。
但公文,受限于篇幅,在重复程度上做不到像书那样。于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你可以会想起:我在公文看过这个知识。但你的重复次数不够,你可能还是做不到。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李笑来老师3月13号的专栏文章 《为什么你一定要学会写作》 中接触到了写作的概念。文章有理有据,我看完之后打算当晚就写。但到了晚上就怂了——我写的这么差,怎么好意思发表出去? 已经有那么多写的比我好的人了,还会有人来看我写的文章吗?
但专栏中已经明显说过:你要和过去的自己比,而不是和现在的别人比,即使要比,也是将来的你和现在的别人比,这才有可比性。 即使道理上我都知道,但心理那道坎还是没能过去。
后来,我又在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中看到:
每个人一开始都写不好。别想了,你一开始也不可能写好。
这再次鼓舞了我,但还是没能让我开始动笔。
最后,我在专栏留言和成长记录里不断看到007的战友们在聊写作带来的成长,我加入了一些得到的微信群,看到很多人在写自己的公众号,我点开几个进去看,发现基本上一开始都很稚嫩,但写了一两个月之后普遍更成熟了,基本有了自己的风格。
在这样重复的理念灌输和现实冲击之下,我终于下定决心加入了007,开始每周写一篇。这就是重复的力量。
核聚老师的文章《别让你的学习成为那壶永远烧不开的水》中,用烧水来比喻学习。
如果我们间歇性的看书,隔几天看几页,就像烧水的时候,烧一会,到了50度,就停了。过一会儿,等凉到30度了再开始烧。烧到70度又停了,等凉到50度再烧,甚至时间长一点,可能又降回30度了。这样烧水,永远也烧不开。
学习是会遗忘的,如果学一会儿就放下,等过几天再学,可能前面学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又要重新再学。 这就是学习的集中度不高惹的祸。短时间内集中读完一本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系统性
我们看书,不只是为了看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我们也是在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看整本书是怎么把这些一个个的知识点串成一条逻辑线的。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用一根线串成更美的珍珠项链。
看完一本 《普通心理学》,如果你对书中的内容还保持着清晰的印象,那么你的脑海里可能已经建构起了一座心理学的大厦。虽然还有待装修,但框架已经基本完整。 但如果你只是读了一篇 《什么是心理学》, 你可能只有一间简陋的厕所,或者也许你也有一个框架,不过可能只有几根承重柱,连楼梯都没有。 这样的框架,很难说有多大的用处。
即使是像《万万没想到》这样的多篇文章拼成的一本书,也一定是符合一定的逻辑规律的。例如《万万没想到》的逻辑规律就主要是理科生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读书和读文章投入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前者耗时明显远长于后者。 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一些心理学效应,那么找一些相关文章来阅读是不错的办法。但如果你想对心理学有一个成体系的认识,那么一本 《普通心理学》 或者 《心理学与生活》会是更好的选择。
《普通心理学》是一本教材,它系统地论述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分别是怎么研究的,得到了什么样的研究结果等等。 读完我们能对心理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全面的了解是产生更深入的了解,甚至产生自己的洞见的基础。
沿用《拆掉思维的墙》的例子。在《成功学不能学》中,后面还讲了“坚持不一定能成功” “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这里用了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例子,他们的家境和人脉在他们创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多角度的论述能让我们对成功学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不但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系统性的阅读,产生的效应不是1+1=2,而是砖头+砖头+砖头+……+砖头=大厦。 这是质变的过程。
总结
1 如果你想要学一些细碎的知识点,看公文没有问题。但你想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甚至能做到自己在体系之上产生新的知识,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看书是更好的选择。
2 如果你只是想学一些方法论,看公文可以达到目的,但你想要更深刻的理解,更强的执行力,更好地改变生活,那么看书会有更好的效果。
3 重复地看同主题的公文也可以做到看书的效果。不过你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寻找同主题的文章。
4 如果你只有碎片化的时间,看公文是无奈的选择。但如果有整块的时间,看书会更有益处。即使现在有很多得到的专栏,能帮你省时间,但短时间内看书的收获还是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