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第一原则!

这几天重归简书,重归记录,本质还是希望不"虚度光阴",浑浑噩噩过日子。当我心态开始想变得积极,就很容易捕捉到积极的信号。

今天看到一个介绍39岁的大佬成长经历,看的过程中就有想法,看完以后,突然想做一下记录,不然真的就看完就忘了。于是写了如下记录。

感触的几个点

1、一面之交就成交,是可能的;重点是要建立良好第一印象,并在第一次对话结束前,挖掘出对方所需要的地方,把自己的价值匹配针对性地介绍,而不是泛泛而谈,最后说有需要再联系。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利他思维,能吃亏结善缘,老天会反哺。

3、链接一起的低维是方法论,高纬是能量场,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同频共振,互相认可;保持正能量,积极性身心状态,也会匹配到对应的人。所以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无法聊到互相吸引,哪怕它的财富地位资源很高,不用拘泥于它,互相浪费精力再约第二次,不是每个高人都是你的贵人,但一定有和你同频的高人,主动链接是可以变为贵人。

4、保持感恩;哪怕时隔多年以后依旧保持感恩心态,依旧可以主动汇报更新当下状态,对方并不会反感介意,依旧能保持联系。

5、绍帅提到他的个人特色链接能力是来自原生家庭的耳濡目染,读《被讨厌的勇气》后我也认可这种说辞主要源自当下的主观理解,以及目标争取。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如果想习得此技能,那可以在当下主动改变心境,挖掘这种案例去主动效仿学习,积累行为输出量,也能培养成这种特质习惯,"时间"并不存在,经历才是本质。

写完以后,我发现短视频中其实还有一些让我觉得收获比较大的点,比如通过知识付费来拓展圈层是一个筛选同频共振人的一个方式。但是为什么我当时觉得不错,但是自己复盘时候却没能印象深刻。我仔细思考,一方面视频内容长,我记忆力确实有限。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没有可以共鸣的片段。比如我要是有通过报名3000元口才训练班认识了XX朋友,拓展见识视界的经历,那我会对这个案例更有印象,更有感觉,我会强化这个认知。就好比我记录的前4点,是因为我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所以看到作者描述时候产生共鸣,更加印象深刻,于此处再次验证强化"认知",因为我做到过,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知行合一。

我们说要达到之前没达到的境界,那我必须去做一些我从来没做过的事,光懂得道理还没有用,从0到1需要亲自经历。这里和我以前的一个思考一样:为啥以前看到过同事给讲师送花,而后面轮到自己,却没想到,没做过。我觉得是因为见识或者知识,没有具象推演到自己的场景,脑海里的动作选项没有这一项,所以哪怕轮到自己有机会这么做,也可能因为害怕/害羞/不好意思/没必要,潜意识中灭杀这个想法,没有这个场景。

所以,下次碰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见识点,最好从0到1验证的方法就是尽可能模仿去做,知行合一,才算是开启这个知识点。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才能不断强化行为,形成习惯。

最后,第五点的感想是我受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影响,作者是积极心理学的推崇者,并不认可"因果论""原生家庭"的说法,过去的好坏仅仅是过去的好坏,并不能影响此刻以及将来。因为此刻的自己状态是由我们自己决定,你可以拿出各种视角来决定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此刻或者将来。

大部分人的心态就是过去决定现在,过去原生家庭的恶劣环境导致现在的精神问题,本质是逃避当下的处境,推脱给过去的环境,因为过去环境都不可改变。但是总有一些能人异士,能够主动求变,"盲目"乐观,最后突破过去的枷锁,变得越来越好。积极心理学和阳明心学也有点像,本具自足。

然后,不久又刷到一个关注的博主夏鹏在介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是职场人士必读书籍。我记得当年工作时候就读过,现在细细回味,这本书提到的内容真的可以细细品味。我也越发觉得积极主动的作为人生第一个习惯,甚至是生活的原则,是相当重要。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不去执行,不去体悟,做不到知行合一,本质还是假知道。

看了夏鹏的解读,我更深刻理解积极主动,更本质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一个原则,而不是害怕/担心/恐惧出问题,逃避面对问题。

所以经历越多,越能体会到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深意,越能知道下次的自己面对类似的情况怎么做会更好,强化真正的认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