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几个事情
今天祭祖,我回老家,能见到很多不认识的远房亲戚
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一位妇女(50-60岁)教孙子(13岁左右)叫亲戚
叔叔,阿姨,奶奶,叔公之类,挺“乖”,称呼了我叔叔
只是我略尴尬。
不知道是不是打圆场,妇女和另外一位“爷爷”反复的强调
“太老实,不会叫(找招呼),不爱出门”,不下十遍。
你大概能从语气里面去感知那种,透漏着对“老实人”憨傻的嫌弃
这个感觉很熟悉,我大概也从小在老家也多少有这种类似的说法
因为我毕竟也是一个会叉着腰告诉邻居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不让我跟你玩
亦或是,家里的客人拿了东西来,我想吃。老妈跟我说,等客人走了再吃
然后我直接问客人:要走了吗
当然,这种是性格,长大以后,我依然是一个“老实人”
只是当我渐渐有能力的时候,我开始能讨厌和拒绝那些欺负老实人的人或者事
《千与千寻》看过吧
里面有一个桥段,是我特别有感触的
千寻为了让父母恢复原来的样子,与汤婆婆签下了协议并打工,然后汤婆婆跟千寻说以后你就叫小千,并施了魔法。后来白龙叮嘱她,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不然就回不去了。因为他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这个桥段如果映射到我们的职场非常的吻合。
客户,或者老板,或者资历比你大很多,年纪比你大的人,叫你,小+姓氏。
小王,小曾,小刘
职场上出于一种生存,利益,全职,你或许可以暂时忘记你该有的全名。
但是真别忘记你的初心,别被职场消磨掉你那该有的价值和个性
刚好,前几天
跟一个网友(共同参与一个活动组织执行),小吵
这个网友很有意思,我已经明确的指出不要叫我小曾,应该有4-5次
他认为是开玩笑,并且说这是父母给的名字,为什么不能叫,
直接去派出所改名字。
我大概这样表述我的论点
- 要嘛是客户,要嘛是老板,不然我不接受这个
- 我当成是朋友,我才会不舒服
- 是在我的姓氏前面加“小”,而不是叫我的名字,提到“父母”,提到“派出所”,超出了,开玩笑的框架
后来我退群,是因为他觉得我幼稚
但是我想说:成熟的人,知其不可为!
人是需要被尊重
正如最新的《奇葩大会》中,孔奥(前联合国大使?)说,为什么给非洲人
建的学校,女生的退学率很高-- 因为没有卫生巾。包括他们给一些妇女谈捐赠的时候,反馈回来的是胸罩。
那些日常看起来的平常,却构建了人的基本尊严
活着很重要,但是有尊严的活着更重要!
后来群主,问我:生气了?
我觉得我当下可能是,但是我觉得更重要是一种表态!
后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小+姓氏的来源,查不到有比较正规的解释
有一个勉强接受
因为最初来历是解放后的国营工厂最开始使用在姓氏后加“小”的称呼。因为当里很多年轻学生被分配到工厂工作,工厂的老员工和大师傅一般都比他们年龄大,所以在姓前面带个“小”了,后来便流传开了。
值得反思的是
- 老实人是否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弱肉强食中的弱吗?
- 任何的“小”都是聚集大的能量,可能好或者可能不好,不要忽略每个小举动,所释放的善意或者恶意。
- 深究每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那可能是一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