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楔形文字传奇
7. 楔形文肇始伊甸园
进入1847年以后,罗林森在巴格达领事馆别墅里,继续研究贝希斯敦抄回来的摹本,竭力破解楔形文字的全部奥秘。他把我们从波斯,带到了楔形文字真正的故乡和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是希腊语 “河流之间的土地”,“美索”(Meso)本身即“之间”的意思。这是古代希腊人及其继承者罗马人对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流域地区的称呼,今天主要分佈在伊拉克境界内。
美索不达米亚连接欧、亚、非三大陆,周边基本上被沙漠、山峦和大海环绕。
而在沙漠、山峦和大海包围的美索不达米亚冲积平原,因河水定期泛滥,留下了肥美土地,容易开垦也容易收获,非常适合农业发展,在地图上好似一弯新月,被称为 “新月沃土”。
这正是我们今天才懂得的地缘政治:为什么美索不达米亚自古以来就会被多个民族反复争夺和反复绞杀——沿高山而下可以直捣广袤平原中枢,逆沙漠而上便是绿色一马平川。这也是苏美尔楔形文字会被多个民族不断借用的根本原因。
与我们已经或将要涉及的故事相关联:两河流域东部是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波斯帝国的贝希斯敦传奇在此上演;北部是土耳其的托罗斯山脉,赫梯人曾据此为王;西南是叙利亚沙漠,以色列人和腓尼基人紧临地中海生生不息;东南面濒临两河入海的波斯湾,埃兰人曾在这里繁衍生长。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土耳其(赫梯古国)发源的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大河,蜿蜒流淌注入波斯湾,看到我们已经熟悉的一些古国、古城和山脉的地理位置,如波斯、贝希斯敦、扎格罗斯等等,还有更多即将出现在故事中的古代地理名称,如亚述、尼尼微、埃兰、苏萨、阿卡德、巴比伦、苏美尔、乌鲁克、乌尔等等。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在东方伊甸造了一个乐园,把按照自己形象造的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安置在那里。
伊甸园究竟在何处?至今都还有争议。但《圣经》明确说道:“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了四道。”四道即四条支流:
第一条叫比逊,那地方出产纯金、珍珠和红玛瑙;
第二条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境;
第三条叫希底结,流在亚述东面;
第四条叫河伯。
现在依然存在的河流只剩下两条:“希底结”(即底格里斯河)与“河伯”(即幼发拉底河)。“伊甸园”的地理位置只能在“新月沃土”怀抱里。
伊甸园唤起了人类对文明肇始本能的追忆。上帝既然在这儿造人,难道不会在此造出文字?《圣经》记录了人间最早的天堂“伊甸园”,历史也会按照《圣经》的描述,轮番上演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等悲喜剧,直接影响到数千年楔形文字的“悲欢离合”。
美索不达米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王朝兴衰,战火不绝。国家、城邦和民族多得似乎令人摸不着头脑,错综复杂的程度绝不亚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为了简化和厘清楔形文字发展的脉络,参照与我们故事有关的历史,以今天的巴格达为界,将两河流域的古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在底格里斯河上方,称为亚述,南部在两河交汇处附近,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以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苏美尔是两河最早的古国,阿卡德后于苏美尔出现,这两个地方后来统一成了巴比伦。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作家房龙曾经写道:美索不达米亚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你打过来,我杀过去,正可谓“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楔形文字也就伴随两河民族的“大打出手”而发生、发展、传播、变异和消亡,留下了众多的千古之谜。
两河流域文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不同,它是一个“死了的文明”。在近现代考古发掘发现这一文明之前,当地的居住的阿拉伯人,因为不是古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只能把偶尔发现的古代碑铭当作神奇物品,而揭秘文明的楔形文字就埋在土堆下的泥板或者藏身在悬崖绝壁。
幸运在于,复杂楔形文字破解能顺利进行,就归功于古人埋在土堆或藏身悬崖的许多双语(或三语)对照文献,比如有破译“楔形文字钥匙”之称的贝希斯敦三语铭文,罗林森目前还在做的这件石破天惊的事。